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賴山裂瞼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賴山裂瞼蜥
圖片來自reptarium

阿赖山裂睑蜥学名Asymblepharus alaicus)为石龙子科裂睑蜥属爬行动物[1]

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新疆等地,常栖息于向阳的草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帕米尔、阿赖山山麓。

形态特征

鉴别特征 头体长可达65mm,上睫鳞不连续(前上睫鳞1—3枚,以2枚居多),由增大的3—5枚鳞片构成发达的上眼睑“遮阳板”介于其间;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片24—30行;体背有4纵行。 形态 依据VK Eremtschenko与NN Szczerbak (1986)对我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551号标本的描述。

头体长雄性40.5—52.0(平均46.0±0.20)mm,雌性40—64.8(平均51.9±0.27)mm;尾长雄性46.0-61.2(平均54.0±0.55)mm,雌性46.0—70.5(平均55.72± 0.45) mm。

吻鳞以短的鳞沟与额鼻鳞相切;眶上鳞3枚(极少为1或2枚,仅占0.55%),其中2枚内切额鳞外切上眼睑“遮阳板”;额顶鳞2枚;顶间鳞1枚,其大小与一枚额顶鳞相当或略小;顶鳞1对在顶间鳞之后以短的鳞沟彼此相切;前颞鳞2枚(0.5%为3枚);耳孔前缘有1—5(通常为3—4)枚锯齿状小鳞。

颈部一周有鳞片雄性26—32(平均28.67±0.11)枚,雌性26—33(平均28.45±0.07)枚;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片雄性24—30(平均26.53±0.09)枚,雌性24—30(平均26.3±0.06)枚;腹鳞一纵行有鳞片雄性34—50(平均42.83±0.22)枚,雌性38—53(平均45.28±0.15)枚;第Ⅳ趾趾下瓣雄性15—21(平均17.81±0.10)个,雌性15—23(平均17.86±0.07)个;前面的上睫鳞1—3枚,以2枚为最多;上眼睑“遮阳板”鳞片1—6枚,以3或4枚为主;眼正下方上唇鳞的前方有上唇鳞4(92%)或5枚。

前额鳞1对,其与额鳞及额鼻鳞的关系为:被额鳞前角楔人其间的占65%,彼此仅以一点相切的占13.7%,彼此相切甚多而将额鳞与额鼻鳞分开的占21.3 %。中央颞鳞有两种类型:较小的圆形,上端游离者占70%,较大的梯形,后上方略圆,被顶鳞下缘压住者占30%。鼻鳞有两种类型:完整的占75.7%,有一半鳞沟的占24.3%。泄殖肛孔前方有2枚大鳞;尾下方被覆一列较宽的鳞片。

身体背面的基色棕黄带有橄榄色、青铜色或浅绿色色调。背部斑纹有三种类型:A型——圆点斑,占被研究标本的16.0% , B型——横斑,占60.5%, C——纵纹,占23.5%。自鼻孔经眼到体侧有一条散有浅色小点的棕色宽带纹,其上缘镶以白色细线纹。身体腹面带白色;尾部浅灰色或淡青色。

成年雄性于3月末到9月躯尾腹面呈鲜明橘红色或砖红色;成年雌性则呈白色或淡玫瑰色调。此外,有17.5%的雌性身体腹面具有与雄性相似的色调。年幼个体背面色斑与成体类似,但腹面带白色,而尾部(特别是当年的幼体)呈灰天青色、淡蓝色或蓝褐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