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阿瑟·米勒

增加 22,472 位元組, 4 年前
参考资料
[[File: 阿瑟 · . 米勒(Arthur Miller), 美国 著名 剧作家 。主要作品 .jpg|缩略图|thumb|500px| 框|左|阿瑟.米勒[http://yule.sohu.com/20110328/n304979786.shtml 美国著名 《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作家]]]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 1915年10月17日, 阿瑟· 米勒出生 纽约 曼哈顿区 一个 富裕的 犹太 富商 家庭。 <ref>[http://cul.sohu.com/20151018/n423516317.shtml 阿瑟米勒百年诞辰:若生在创作悲剧的古希腊就好了] 搜狐网,2015-10-18 </ref> 米勒读书期间开始尝试戏剧创作。1947年,米勒凭《 [[ 全是我的儿子 ]] 》一举成名。花六周时间写成的《 [[ 推销员之死 ]] 》(1949)得到了包括 [[ 普利策奖 ]] 在内的三大奖项,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米勒的重要作品多写于五十年代,如影射美国政治歇斯底里状况的《 [[ 萨勒姆的女巫 ]] 》,反映工人生活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写意大利移民的《 [[ 桥头眺望 ]] 》。之后他写得很少,但总是适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5  2005 年2月10日凌晨,米勒因心力衰竭去世。 <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821/ 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 豆瓣电影,</ref> 阿瑟·米勒与 [[ 尤金·奥尼尔 ]] [[ 田纳西·威廉斯 ]] 并称 为20 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 == 人物经历 == 1915年10月17日,阿瑟·米勒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区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随后的[[经济大萧条]]给他的家庭带来了重创。13岁时,他们全家搬到了布鲁克林一个狭窄的小木房子里,环境的落差和社会的磨练,使米勒有了更多接触生活的机会。 1932年到1934年间,米勒四处打工,把挣到的500美元充当了[[密歇根大学]]的学费。在密歇根大学,米勒首先学习了新闻学专业,并为校报工作。在此期间,米勒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戏剧《[[并无恶人]]》(No Villain)。此后,米勒转至英语文学专业,他的第一部作品也获得了[[霍普渥德]]奖(Avery Hopwood Award),首次崭露头角并获得肯定。米勒在写作方面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密歇根的导师——[[肯尼斯·罗尔]]教授(Professor Kenneth Rowe)——的谆谆教诲;心怀感恩的米勒在之后的人生中依然与自己的母校保有紧密的联系,并创设了“阿瑟·米勒奖”、“阿瑟·米勒戏剧创作奖”等以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935年,阿瑟加入了思想偏左的“[[美国作家联盟]]”(League of American Writers),其成员多为共产主义者或赞同共产主义思想的人。 1938年,米勒加入了“联邦戏剧项目”(Federal Theatre Project),但由于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于其可能的共产主义倾向而被迫关停;米勒也被迫去寻找其他工作,但依然继续着自己的戏剧创作。 1940年创作的《[[福星高照的人]]》(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虽然获得美国[[国家戏剧协会奖]],在商业方面却表现极其低迷,仅仅在四次表演后便被撤下。 1941年到1944年,米勒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工人,但戏剧创作从未停止过,不过创作的几个剧本都不大成功,后来被他称作"抽屉里的剧本"。他写过两部小说《情况正常》(1944)和《焦点》(1945)。  1947年的《都是我的儿子》(All My Sons)大获好评,并凭此成功获得了[[托尼奖]]的最佳剧作者奖,他作为戏剧作家的身份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都是我的儿子》讲述的是由于质量不过关的飞机引擎而引发的而悲剧以及与之相关的对于人性、责任与道德的犀利思考。 1948年,米勒再接再厉,在六周之内迅速写出了《[[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并于1949年二月于百老汇首演,不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商业方面都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响。除了再次收获[[托尼奖]]之外,这部剧也使得米勒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的垂青。《销售员之死》虽然以美国社会为蓝本,却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迄今为止已经被演绎了七百多次。《推销员之死》在二十 世纪 八十年代的北京上映时,也使得许多观众为之动容而大受好评。<ref>[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阿瑟·米勒:在歇斯底里的社会发声] 搜狐网,2018-08-31 </ref><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File:《推销员之死》.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推销员之死》]File:《都是我的儿子》.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都是我的儿子》]File:《桥头眺望》.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桥头眺望》]</gallery> 1950年,他改编[[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得到好评。1953年,他的《[[炼狱]]》轰动百老汇,获东尼奖。《炼狱》不仅以戏剧的形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与歌剧等等,大受欢迎。在《炼狱》上映后不久,1956年米勒进行例行护照更新时,虎视眈眈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借机传唤他接受质询。虽然米勒同意向其提供左派政治活动的细节,却拒绝揭发任何参与者的名字。因此,1957年米勒背叛“藐视国会罪”,被罚款、入狱并被剥夺持有美国护照的权利。1958年,该项判决被推翻,米勒重获自由美国公民身份。 1953年,冷战达到高潮,米勒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创作这部戏是为了回应麦卡锡参议员对所谓共产党同情者的镇压。 1955年,他发表自传体性质的独幕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以及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不幸遭遇的《[[桥头眺望]]》。米勒同好莱坞女演员[[玛丽莲·梦露]]有过一段不长的婚姻,并为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  1956年,密执安大学授予米勒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它这位老校友的突出成就。1958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金质戏剧奖章]]。  1965年,米勒被选为[[国际笔会主席]]。1983年,米勒到中国执导《推销员之死》,由于中国的演出成功,为此他写了一本回忆录《推销员在北京》。同年他获得[[肯尼迪之心荣誉奖]]。  1995年,米勒荣获[[威廉·英格戏剧节奖]],同年美国和英国戏剧界为他八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1996年,获[[爱德华·阿尔比新领域戏剧家奖]],1999年,百老汇重演《推销员之死》以纪念该剧在纽约上演50周年。  除了戏剧之外,米勒的批判性随笔也观点独到、文风犀利,在评论自己的作品时尤为如此。1978年,米勒出版了他的随笔集《[[剧场文集]]》(Theatre Essays),对于悲剧的理论、麦卡锡主义以及公众与剧场的关系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解读。 阿瑟·米勒于2005年2月10日晚间在 美国 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9岁。<ref>[http://news.sina.com.cn/w/2005-02-12/00475101110s.shtml 美国著名剧作家、《推销员之死》作者———阿瑟·米勒心脏衰竭去世] 新浪网,2005-02-12</ref> == 个人生活 ==[[File:梦露与米勒.jpg|thumb|500px|有框|右|[http://people.mtime.com/896168/photo_gallery/882990/ 梦露与米勒]]] 1949年,米勒的 戏剧 名作《[[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公演后,立即在美国戏剧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米勒声誉雀起,成为战后美国戏剧界的代表人物。为了将《推销员之死》改编成电影,米勒来到好莱坞并认识了当时风靡全美的性感女神[[梦露]]。之后,虽然双方都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还是不断进行幽会,这成为当时各路记者拼命追踪的热门新闻。一名法国杂志的女记者为了跟踪他们的汽车竟遭车祸身亡。1956年6月12日,当时结婚已经15年的米勒与前妻离婚,14天后,他与比自己小11岁的梦露结婚。当时,外界称他们的婚姻为“美国最漂亮的女人与最聪明的男人的结合”。但很快,他们的婚姻就出现了裂痕。 <ref>[http://news.cri.cn/gb/2201/2004/12/16/1062@393913.htm 梦露前夫阿瑟·米勒89岁坠入爱河] 国际在线,</ref> 婚后的[[梦露]]在感情上并没有得到满足。米勒不是多产作家,他的收入很少,婚后几乎是靠[[梦露]]的钱度日,这让夫妇俩都感到烦躁不安。梦露有时半开玩笑地管米勒叫“爸爸”。的确,米勒身上似乎少了点什么,他还不是梦露理想中的恋人,只是她的“爸爸”丈夫。 1960年,在梦露参演由米勒担任编剧的《格格不入》(The Misfits)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由于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原因,梦露不得不大量服药,由此导致了她的表演水平大幅下降。在电影1961年首映之后不久,米勒和梦露结束了他们长达五年的婚姻;19个月之后,梦露由于服药过量去世。米勒1964年的《[[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就是以他与梦露的婚姻生活为蓝本进行地创作,但此举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对于已经去世的梦露极为不敬,因而颇受争议。1962年,米勒与摄影师[[英格·莫拉斯]]结婚,两人育有两子;其中,他们的儿子由于患有唐氏综合征而被米勒送往医院,此后也基本与这个儿子完全没有交流。 2002年,米勒的第 任妻子[[莫拉斯]]去世。不久他就和34岁的极简派画家[[艾格尼丝·戴恩]]订婚了,但他们还没来得及走上红毯就病倒了。 == 主要作品 ==[[File:《萨勒姆女巫》.jpg|缩略图|右|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chncpa.org/zxdt_331/zxdtlm/yczx_332/201501/t20150109_120961.shtml 《萨勒姆女巫》]]] # ▪ 1940年 戏剧 《[[福星高照的人]]》 # ▪ 1944年 报告文学 《情况正常》 # ▪ 1945年 小说 《焦点》 # ▪ 1947年 戏剧 《[[都是我的儿子]]》 All my sons# ▪ 1949年 戏剧 《[[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 ▪ 1953年 戏剧 《[[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 1955年 诗体戏剧《[[桥头眺望]]》 A View from the Bridge# ▪ 1961年 诗体戏剧《格格不入》 # ▪ 1964年 戏剧《堕落之后》 # ▪ 1964年 戏剧《维希事件》 Incident at Vichy# ▪ 1967年 文集《我不再需要你》 # ▪ 1968年 戏剧《代价》 The Price# ▪ 1969年 纪实文学《在俄国》(与妻子[[英格]]合著) # ▪ 1977年 纪实文学《在美国》(与妻子英格合著) # ▪ 1979年 纪实文学《中国奇遇》(与妻子英格合著) # ▪ 1980 年 戏剧《美国大钟》 The American Clock# ▪ 1987年 自传体小说《[[时移世变]]》 # ▪ 1993年 《最后的杨基人》 # ▪ 1994年 《打破的玻璃》 == 创作特点 == '''作品主题''' 在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创作中,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美国文化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推销员之死]]》和《[[美国时钟]]》 试图再现的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贫困的恐惧;《[[萨勒姆的女巫]]》再现的则是对巫术的恐惧等。由此也形成了阿瑟·米勒十分突出的美国本土戏剧的内在精神特征,那就是对自由的不懈的追求精神。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File:2012年在百老汇重新上演的《推销员之死》剧照.jpg|缩略图|居中|thumb|500px|有框|中|[https://site.douban.com/106727/widget/notes/192727513/note/607705916/ 2012年在百老汇重新上演的《推销员之死》剧照]]] 但是,米勒认为社会不是唯一的悲剧制造者。他赞赏他笔下的主人公执着地要求一定的“权利”,但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 首先,米勒认为“极端自负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从而产生悲剧性的对抗,因为‘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经常‘压制人类,使他流露出来的爱和创造性误入歧途”。此外,米勒还认为,“极端的自私自利会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心’如果不经谦逊的调节和理智的指导,可能退化为野蛮的破坏性官能”。 米勒对于人争取自我尊严是给予肯定并赞扬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人应当避免自我毁灭,个人必须明白并适应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而不是过度自负或固执地追求个人主义的野心。人无法改变蛮横无理的社会,那么追求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伦理关系的可行方法,也许只有用现实主义的自知之明去引导、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发挥人的才能。  米勒用一双挑刺的眼睛观察世事,他的话题广阔而严肃,其作品更可以成为不同时代的注脚,但他作品的母题却是简单而纯粹的,即“个人为在社会上(和在自己家里)找到‘适当’位置而奋斗”,他在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奋斗展示或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这些人物有付出、有灵魂、有血性,他们使我们不再孤独,且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周围的世界。 '''艺术特色''' 对于剧中触及的社会问题,米勒不提供答案,多以悲剧的[[叙事方式]]收场,把无尽的悲凉与哀婉留给走出剧场的观众。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社会演进中的小角色、小人物,他们被绚烂的“[[美国梦]]”所裹挟,在琐碎而庸常的生活中,挣扎、拼搏、扭曲、放纵。悲剧不再是英雄、高贵人的专利,不再是崇高、悲壮与宏大的精神史诗,它回到了地表,进入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这是米勒对[[悲剧]]和[[美国戏剧]]的贡献。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 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但阿瑟·米勒却一再强调它与古希腊悲剧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悲剧精神的具有内在联系。阿瑟·米勒将[[古典形态的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 阿瑟·米勒戏剧创作中存在着[[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之间多重的内在矛盾的冲突和融合,有时颇令人费解,但也因此显现出他所创造的社会剧的独特魅力。阿瑟·米勒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古希腊戏剧艺术]]内在血脉联系中所产生的全新的现代悲剧意识,也在于它既吸收了世界戏剧艺术的精粹,又充分显现了美国本土文化色彩,从而形成了继[[奥尼尔]]之后又一座美国本土戏剧的高峰。  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形是,现在与过去交替进行,运用舞台技巧,使现在情景很自然地转入过去,或从过去场景中自然地回到现实,在同一时间,舞台上只呈现现在或过去一种场景。第二种情形则是过去情景与现实情境混杂在一起,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这可以说是米勒戏剧的创造与革新。往事重演尤其是过去与现实共存共现的艺术手法在米勒的多部戏剧中都有所体现,这一手法对于伦理主题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中,某些往事只为剧中某个或某些人物所知,这时往事往往由剧中人物讲述出来,给另外的人物和观众听,也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谈话或讨论中被交代出来。有时,往事为剧中人物所共知,引发人物之间的讨论、争论—这便是米勒戏剧中往事戏剧化的重要手法—“讨论问题”和“追溯往事”相结合。 米勒剧中的人物大都因打破伦理禁忌或触犯了伦理准则而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主人公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状所困,无法自拔。剧中人物不仅仅认识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试图走出伦理困境,解开自身的伦理结。主人公努力对一个个伦理结的打破和消解过程便形成了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伦理线又将伦理结连接起来,形成了米勒戏剧完整的伦理结构。  == 获奖记录 ==[[File:《集中营血泪》.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218/ 《集中营血泪》]]] # ▪ 1999 [[托尼最佳戏剧重演奖]] 《[[推销员之死]]》 (获奖) # ▪ 1999 [[托尼终身成就奖]] (获奖) # ▪ 1997 第69届 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 《[[激情年代]]》 (提名) # ▪ 1997 第50届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 《激情年代》 (提名) # ▪ 1996 [[爱德华·阿尔比新领域戏剧家奖]] (获奖) # ▪ 1995 [[威廉·英格戏剧节奖]] (获奖) # ▪ 1981 第33届 艾美奖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编剧 《集中营血泪》 (获奖) # ▪ 1949 [[纽约戏剧评论奖]] 《[[推销员之死]]》 (获奖) # ▪ 1949 托尼戏剧音乐奖 《推销员之死》 (获奖) # ▪ 1949 [[普利策戏剧奖]] 《推销员之死》 (获奖) # ▪ 1947 [[纽约剧评奖]] 《[[全是我的儿子]]》 (获奖)  == 人物影响 == 阿瑟·米勒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作,与[[尤金·奥尼尔]]以及[[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在很 程度上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志。  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米勒共创作了剧本35部,广播剧20部,长篇小说1部,小说集6部,电影剧本4部。他为20世纪美国的戏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米勒倾向于直面现实,其写作主题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恰如评论家认为的那样,他的作品探讨的问题是决定个人痛苦的那些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 人物评价 == “米勒一生都在上演跟社会的争论,他的人物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并把它们跟自己个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他的戏剧里充满了因生活不能满足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而对生活感到困惑的人。但在他的剧院里,投降是不可能的。”(戏剧评论 [[比格斯比]]评)  “阿瑟·米勒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 ”(美国戏剧导演[[罗伯特·福斯]]评) == 视频 == ===== 推销员之死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戏剧)===== {{#iDisplay: z0323xw1egs |640|400|qq}}  == 参考资料 ==[[Category:美国人]][[Category:编剧]]
129,4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