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根廷共和國
República Argentina


國旗


國徽
首都    布宜諾斯艾利斯
最大城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
官方語言  無
總統    毛里西奧·馬克里 
面積

總計    2,780,400平方公里(第8名)
水域率   1.57%

人口    42,669,500人(第32名)
GDP    2016年估計

總計    6,377.17億美元(第21名)
人均    12,425美元(第49名) 

貨幣     阿根廷比索(ARS,$)

阿根廷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Argentina、西班牙語:[aɾxenˈtina]),通稱阿根廷,西班牙語諸國之首。是由23個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組成的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錐體的大部分,北鄰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與巴西接壤,東臨烏拉圭與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瀕德雷克海峽。領土面積達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語諸國之首,橫跨多個氣候帶。阿根廷主張對南極洲的一部分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擁有主權。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數超過4,100萬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歐洲裔占人口比例超過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國家呈現深度歐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1]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長久以來,阿根廷是一個中等強國[2][3]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國[4]它也是聯合國世行集團世貿組織南共市南美洲國家聯盟拉共體伊比利亞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Ibero-American States的創始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和新興市場國家,阿根廷是20國集團成員和拉美第三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中高水平,與智利和烏拉圭同屬拉美第一集團,與東南歐相同,人類發展指數處於極高級。收入不平等程度雖高,但低於拉美國家平均水平。

這一地區已知最早的人類活動發生在舊石器時代[5]西班牙殖民始於1512年。[6]在1810年至1825年的獨立戰爭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聯合省的國名於1816年發表《獨立宣言Argentin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繼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的大部分地區,在之後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爭中,聯合省政府繼而失去烏拉圭玻利維亞秘魯等地區。其後多年的內戰Argentine Civil Wars最終在186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邦擊敗了邦聯政府,與當時其它八個省重新統一為阿根廷共和國。至此,大規模的歐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與歐洲之橋,無與倫比的發展使阿根廷於20世紀早期躋身世界第七富國。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後,政局不穩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使其陷入衰退。

目錄

國名

「阿根廷」這一名稱由拉丁語中的「白銀」(argentum)加上陰性指小詞綴而成,首次書面使用可追溯至馬丁·德爾巴爾科·森特內拉Martín del Barco Centenera1602年的詩作《阿根廷與拉普拉塔河的征服La Argentina (poem)》。[7]這個名稱源自拉普拉塔河(西班牙文:Río de la Plata,意為銀之河)的名稱。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Juan Díaz de Solís一行踏上這片土地時,遇到了佩戴銀飾的當地查魯阿人,他們相信傳說中的銀山就在河的上游,便由此命名。西班牙王國給出的正式名稱是「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獨立之初的國名為「拉普拉塔河聯合省」(西班牙語: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但阿根廷一名在18世紀就早已廣為使用。

1826年憲法首次將阿根廷共和國這一名稱應用於法律文書。「阿根廷邦聯」(西班牙語:Confederación Argentina)一名也很常用,並出現在1853年阿根廷憲法中。1860年,阿根廷國名由總統令確定為「阿根廷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Argentina),同年憲法修正案規定,1810年以來的所有國名合法有效。在1866年、1898年、1949年、1957年、1972年和當前的1994年憲法修正案中,該表述出現於第35條。因「Argentina/-o」一詞普遍被當作形容詞使用,所以在國內,普遍使用「El País」或「El Estado」來表示阿根廷,在國外則使用「La Nación Argentina」(阿根廷)或「República Argentina」(阿根廷共和國)。

地理

阿根廷擁有2,780,40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位於南美洲南部,西與智利以安第斯山脈為界,[8]北鄰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與巴西接壤,東臨烏拉圭與南大西洋[9] 南瀕德雷克海峽[10][11]陸地邊界全長9,376公里,拉普拉塔河口與大西洋上的海上邊界全長5,117公里。[9]

阿根廷最高點為門多薩省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12]它也是南半球西半球最高點。[13] 最低點位於聖克魯斯省聖胡利安窪地中的炭湖Laguna del Carbón,低于海平面105米,[12]也是南半球西半球最低點,世界第七低點。[14]

國土最北端位於胡胡伊省聖胡安格蘭德河Río Grande de San Juan與莫西內特河交匯處,最南端是火地省聖皮奧角Cape San Pío;最東端位於東北部米西奧內斯省貝爾納多-德伊里戈延市區,最西端在聖克魯斯省冰川國家公園之內。[9]最大南北距離為3,694公里,緯度範圍為南緯22度至南緯54度,最大東西距離為1,423公里,經度範圍為西經73度至西經53度。[9]

最主要的河流有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匯入拉普拉塔河)、巴拉圭河薩拉多河內格羅河聖克魯斯河皮科馬約河貝爾梅霍河科羅拉多河[15]河水最終都歸向阿根廷海,這是一個淺海,處於異常寬闊的阿根廷大陸架之上。[16]影響該水域的兩個主要洋流是巴西暖流和福克蘭寒流。[17]

地區

阿根廷分為七個地理區域:

氣候

除了集中了全國大部分人口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阿根廷也有着北端的熱帶氣候[23]和大陸南端的副極地氣候,[22]氣候模式大致遵循地理區域區分:

  • 西北地區的氣候多種多樣,雨量由北到南、由東到西遞減:[16]臨近安第斯山的乾旱高原,寒冷而溫差大,夜晚氣溫常降至冰點以下。[16]東部的永加斯位於炎熱潮濕的熱帶。[24]
  •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處於亞熱帶,北部為熱帶。氣候由濕熱多雨的北部[25]向溫和而半濕潤的南部過渡。[26]
  • 格蘭查科具有酷熱的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查科省里瓦達維亞Rivadavia (Chaco)保持着49℃的南美最高氣溫記錄。[27]潮濕的夏季伴隨大量季節性降水,[26]冬季較為乾燥。[28]
  • 庫約的氣候大體溫和,山區有着高山氣候,一年中許多時候氣溫低於冰點。[29]
  • 潘帕斯草原和潘佩阿納斯山脈氣候溫和,夏季炎熱,風暴多發,冬季涼爽。東部較為濕潤。[30]
  • 巴塔哥尼亞的降水量自西向東劇減。[31]此地時常狂風大作。夏季較為溫和,[16]嚴寒的冬季伴隨着大雪和霜凍,[32][16]山區更是如此。丘布特省的薩米恩托鎮保持着-27.22℃的南美最低氣溫記錄。[33]

潘佩羅冷風Pampero Winds是一種主要的地方性風,吹越巴塔哥尼亞與潘帕斯草原。在冷鋒過後,暖氣流會在冬季中後期從北方湧來,製造出溫和的天氣。[30]帶雨的東南風通常會緩和寒冷天氣,但也會帶來暴雨、狂濤和沿海的洪水,在晚秋和冬季的中部海岸與拉普拉塔河口很常見。[30]佐達風Zonda是一種乾熱風,影響庫約和潘帕斯草原中部,在從安第斯山脈六千米高處下沉的過程中失去所有水分。佐達風的陣風風速可高達每小時120公里,可能助燃野火,造成災害。在刮佐達風的六月至十一月,被稱為「白風」的暴風雪常會影響海拔較高地區。[34]

生態

阿根廷是生物多樣性大國,擁有種類齊全的海陸生態系統,有記錄動植物物種數相當之大,包括9,372種維管植物(數量居世界第24)、1,038種鳥類(世界第14)、375種陸生哺乳動物(世界第12)、338種爬行動物(世界第16)和162種兩棲動物(世界第19)。

其中有529種脊椎動物和至少240種植物為受威脅物種。這主要是由於農業用地占據自然土地以及森林開伐,也部分歸因於工業化、城市化和越來越多的入侵物種。阿根廷森林覆蓋率呈下降趨勢,2010年為10.7%。

阿根廷也是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第九大國。截至2013年,該國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包括了299個陸地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6.3%)、21個濕地保護區和11個生物圈保護區,涉及國內24個生態區的大部分。

參考文獻

  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91.
  2. Wood 1988, p. 18.
  3. Solomon 1997, p. 3.
  4. Huntington 2000, p. 6.
  5. Abad de Santillán 1971, p. 17.
  6. Crow 1992, p. 128.
  7. Traba 1985, pp. 15, 71.
  8. McColl 2005,p. 52: "The Andes Mountains form the "backbone" of Argentina along the western border with Chile."
  9. 9.0 9.1 9.2 9.3 Albanese, Rubén. Información geográfica de la República Argentin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e Argentine Republic]. Instituto Geográfico Nacional.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10. McKinney 1993, p. 6.
  11. Fearns & Fearns 2005, p. 31.
  12. 12.0 12.1 Albanese, Rubén. Alturas y Depresiones Máximas en la República Argentina [Maximum peaks and lows in the Argentine Republic]. Instituto Geográfico Nacional.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3. 13.0 13.1 13.2 13.3 McColl 2005, p. 52.
  14. Lynch, David K. Land Below Sea Level. Geology – Geoscience News and Inform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7). 
  15.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p. 5, 7, 8, 51, 175.
  16. 16.0 16.1 16.2 16.3 16.4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8.
  17.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18.
  18. Crooker 2009, p. 16.
  19. 19.0 19.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209.
  20. 20.0 20.1 Crooker 2009, p. 32.
  2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p. 5, 157.
  22. 22.0 22.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5.
  23. Crooker 2009, p. 22.
  24.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11.
  25.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203.
  26. 26.0 26.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6.
  27. Crooker 2009,第22頁: 「在查科省里瓦達維亞Rivadavia (Chaco)曾測得49℃的南美洲史上最高氣溫」
  28. Menutti & Menutti 1980, pp. 56–57.
  29. Crooker 2009, p. 17.
  30. 30.0 30.1 30.2 Menutti & Menutti 1980, p. 69.
  31. McCloskey & Burford 2006, p. 7.
  32. Crooker 2009, p. 25: "[Sarmiento, the] small town in the Chico River Canyon of Chubut holds [as of 2009] the record for the lowest temperature in South America, a bone chilling −27.22 °C(−17 °F)."
  33. Menutti & Menutti 1980, p. 73.
  34. Menutti & Menutti 1980, p.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