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爾瓦羅·西扎

阿爾瓦羅·西扎 ‎ [1]>

  • 阿爾瓦羅·西扎是當今全球知名且重要的建築師,早在1992年便已獲得普利茨克建築獎,與其他建築師不同的是,他的作品總是注重和諧的處理建築元素間相關性,異質性的問題,而其他大多數人反而花費功夫在處理建築造型與材料質感的問題。
阿爾瓦羅·西扎 ‎
原圖鏈接[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933年
國籍 葡萄牙
母校 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
職業 建築師

目錄

人物經歷[2]>

  • 1933 生於葡萄牙馬特西諾斯(Matosinhos)
  • 1949-1955 就讀于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
  • 1955-1958 在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費爾南多·塔沃拉(Fernando tavora)的事務所工作
  • 1976 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 1987 獲葡萄牙建築師協會獎
  • 1988 獲西班牙建築師協金獎、阿爾瓦·阿爾托(Aalva·Alato)
  • 1989 基金會金獎、哈佛大學「威爾士五子獎」(Prince of Wales)、歐洲建築獎。
  • 1992 獲普利茲克獎
  • 1993 獲葡萄牙建築師協會國家獎
  • 1998 獲「高松宮殿下」世界文化獎
  • 2000- 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瑞士洛桑理工大學和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東南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和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會員,歐洲藝術與科學院名譽會員
  • 2011 5月 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 2011 9月 獲UIA國際建協建築傑出貢獻獎(國際建協金獎)

作品言論

  • 西扎的作品遍及歐洲各地,獲得過歐洲建築獎,普利茨克獎,哈佛城市設計獎等一系列建築界重要獎項。90年代以來,西扎更是完成了西班牙聖地亞哥加里西安當代藝術中心,波爾圖大學建築系館、福爾諾斯教區中心教堂,以及波兒圖當代藝術中心等重要工程。他在「加里西安當代藝術博物館」獲得普利茨凱獎後說:「我有權力說它參照了城市的整個歷史,而不僅僅是現在,這樣的結果不是來源於歷史參照的消除,而是嘗試創造一種現代與歷史的共存。」
  • 在40多年的建築實踐中,西扎並沒有系統地從事過建築理論的研究,但他卻在實踐中寫下很多饒有趣味的短文,這些短文將其在建築設計過程中的思考進行了記錄與總結,他說:「除了反思每次設計的心路歷程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加精確和深刻的理論分析可做。」

思想

  • 鄉土情結
  • 阿爾瓦羅·西扎是伴隨着他的祖國從封閉走向開放而成長起來的建築師。他的主要思想與理念,成型於20世紀50年代——葡萄牙建築的一個重要時期。隨着國門的逐漸打開,葡萄牙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各方面與世界的差距,對其建築發展產生了強烈刺激力;而與此同時,那些根植於本土傳統的文化訴求,在與全球化抑或是現代化浪潮的相互激盪中,更表達出前所未有的強烈。
  • 正是在上述時代背景之下,西扎早期建築作品表現出對源於「地方」與「鄉土」的形式敏銳,通過致力於用現代的手法演繹葡萄牙傳統,西扎發展了他獨特的空間技巧和建築語言,為他隨後的建築創作積澱了原型性的力量。
  • 以波諾瓦茶室(Boa Nova Tea House,Portugal,1958-1961)為例,整個建築的體量與屋項形式,使其如同是從滿布岩石的海岬地段中生長出來;平面布局,反映了建築與地質結構相適應的處理方法;空間中多樣的門窗開口設計,以不同的方式增強着室內與周邊景觀之間的聯繫;出挑很深的屋檐,把紅木天花延伸至室外,形成一個減弱當地強烈陽光的防護;加上覆蓋暖紅板瓦的單坡屋頂,木窗木板的裝修,白色粉牆等源自於地中海岸傳統的建築構造的運用……以上種種都無不體現了西扎對於葡萄牙鄉土建築傳統的探求。
  • 極簡主義
  • 受到盧斯(Adolf Loos)等世紀初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們的影響,西扎的建築也表現出摒棄裝飾的傾向。他曾說:「最使不安的是建築中的浪費現象,無論是用材還是用光。」所以,他力圖用簡潔的形式表現建築內在的豐富性,這實質上是基於重視細部、重視建築與人的親和性基礎之上的對建築「簡約」的追求。
  • 這種「簡潔的豐富」,在西扎的聖瑪利亞教堂設計(Santa Maria Church and Parish Center,Marco de Canavezes,Portugal,1990-1996)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堂的入口凹陷於兩個高聳的簡潔建築體量之間,超高尺度的門扇便使得身臨其下的人們頓時感受到了教堂的莊嚴肅穆;教堂的精神性集中體現於室內的用光,一側的牆體呈弧形突出,傾斜地伸向聖徒們的頭頂上方,而緊靠着天棚的三個大窗,則將聖潔而神秘的光線也由此從頭頂播撒下來——這使人容易聯想到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的名作朗香(Ronchamp)教堂,它同樣也採用了厚重牆體的塑性來操作光線——這面厚重的牆體使光線顯得遙遠而聖潔。這是傳統的教堂模式,但其造型卻是現代手法。
  • 尊重環境
  • 西扎十分尊重建築所處環境的本身特性,即所謂「場所精神」。他認為,新的建築應該歸屬或融入該地區的傳統。他曾寫道:「新因素的加入通常會與現有狀況產生尖銳對立和劇烈碰撞……我們努力使『新』與『舊』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它們和諧地共處。」
  • 在設計加里西安當代藝術中心(Galician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antiago de Compostela,Spain,1988-1996)時,西扎就面臨了基地中的種種矛盾:地段東北向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修道院,西南向散落着城市住宅,西側是一個地形起伏錯落的公園,東側緊鄰着波那瓦(Bonaval)公墓。西扎將建築東側外牆略微退後,與波那瓦公墓之間讓出一定的空間;西側則與城市街道緊鄰。在兩個長方形為主的體量的錯動下,形成了若干了個楔形空間,這與公園的曲折地形取得了呼應。內部流線也取曲折之態,最後匯聚於屋頂平台。這裡可以展覽雕塑作品,同時也可以眺望修道院和全城的景象。建築外牆採用淡黃色花崗石,新材料的運用標誌着新建築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又喚起了人們對當地比比皆是的城市建築的聯想。
  • 建築師不是專家
  • 西扎認為,建築師不是專家,或者說是沒有專業的專家。他十分重視團隊合作與學科間的交融,他說: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建築設計追求時代性和自由的形式,那麼沒有矛盾與靈感,有質疑與理解、沒有對話與共識的設計,將是無法想象的。對西扎來說,建築意味着思考並發掘自己潛在另一面,意味着從矛盾的對立面中學習從而超越矛盾,從這點來講,他認為日益嚴重而不合理的勞動分工,導致了建築師與客戶、建築師與工人間缺乏溝通,這是阻礙建築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 從另一方面來講,西扎也反對忽視場地性格與建造過程的做法,反對忽視場建築所應根本尊重並延續的社會文化要義的理念。他認為,建築師的工作不是進行發明創造,而是通過建築對社會文化進行詮釋、延續和發展。他把建築比作語言:「必須明確,我們不能發明語言,就像我們不能發明生活方式一樣。語言是逐漸演變、不斷發展的,要適應現實生活、表達現實生活。」
  • 如果脫離城市環境來看西扎的建築,將難以理解那些平面的奇特與多變,但是當把平面重疊在基地上時,你就會發現,這些建築仿佛早就存在於那個地方了,並與周圍每件東西都發生着關聯。西扎將他的主題與技巧應用在100多個建築作品上,把傳統方式與現代特徵巧妙結合在建築里,簡單性和複雜性、時代性和歷史性,不斷交織滲透在視覺和功能的領域中。
  • 當人類在兩個時代之間彷徨無定之時,毫無疑問,西扎的建築表明了自現代主義以來建築學的一個重要方向,必將鼓舞和深深影響到21世紀的建築文化。

主要榮譽

  • 2011年9月 獲UIA國際建協建築傑出貢獻獎(國際建協金獎)
  • 1992年普利茲克獎

參考資料

  1. [1] 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作品集
  2. [2]阿爾瓦羅·西扎的個人簡歷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