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防震減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防震減災

來自高考升學網 的圖片

防震減災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解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築,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

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於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並於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防震減災 [1]

目的 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

主要方法 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築

主要內容 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等

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產生背景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占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球時時刻刻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地球的運動變化產生許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殼運動所產生的力。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下的岩層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當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岩層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斷層處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層斷裂之處就是震源,岩層斷裂所產生的振動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造成的,這類地震稱之為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庫蓄水可造成水庫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於這些類型的地震數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壞程度也小,因此,我們要預防的主要是構造地震。

名詞解釋

震源:地下發生振動的發源地。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

震中區:震中附近的地區。

極震區: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級,即衡量震源釋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1級,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級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器記錄計算出來的,目前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是8.9級。

遠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6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每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破壞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4.烈度、震級和震源深度之間的關係震級和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繫。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比喻,地震好比一顆炸彈爆炸,炸彈的炸藥量,相當於地震的震級,炸彈對各處的破壞程度,相當於地震烈度。在距炸彈爆炸地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僅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而且與震級、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多種因素有關。

一般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雖然較小但極震區破壞較嚴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比較大,而震中烈度則不高。

5.活動斷裂帶上什麼部位容易發生地震?(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為突出的部位(簡稱拐彎處或拐點),往往是震中所在地點。

(2)活動斷裂帶的兩頭(簡稱端點),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條活動斷裂帶交叉的地方(簡稱交叉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