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春圍困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春圍困戰
圖片來自taiwancon

中國人民解放軍數據: 4300餘人戰場陣亡2.6萬餘人易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百科全書》駐防國軍、警察及長春國府高級官員中無人因飢餓死亡

中國人民解放軍數據: 6,508人陣亡,傷者不詳 |notes=龍應台觀點:有10萬~65萬平民死亡(餓死)。長春市人民政府觀點:平民死亡人數5.8萬到10萬左右

長春圍困戰,或稱長春圍城,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在吉林省長春市發生的一場圍城戰,進攻方為蕭勁光所指揮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下簡稱解放軍),守城方為鄭洞國所指揮的中華民國國軍(下簡稱國軍)。長春戰役是遼西會戰之一部分,解放軍占領長春宣告了遼瀋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長春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之「第一個大的圍城戰役」,以10萬解放軍圍困10萬國軍。解放軍意圖圍城打援,以部分部隊進攻長春,吸引瀋陽廖耀湘兵團北上救援,然後在途中將廖耀湘兵團圍殲。但攻打長春之解放軍與守城之國軍兵力相當,裝備不如國軍,而廖耀湘兵團又拒絕北上援救,所以解放軍始終沒決心強攻長春。後解放軍決定先攻下錦州,切斷東北國軍南逃之路,將東北國軍滯留在東北戰場,逐個消滅,因此主力南下,長春戰役形成了圍而不攻之局。

1947年東北人民解放軍抵達長春週邊,選擇圍而不攻的戰略。其中在6月28日的圍城政工會議上,圍城指揮所提出口號,「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死在城裡」。正式戰役由1948年5月23日,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完成包圍,並切斷國軍空中運輸開始計算,直至1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而宣告結束。

中共方面指,戰役自1948年5月23日,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完成包圍,並切斷國軍空中運輸開始,直至1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結束。期間150多天內,國民黨守軍在城內實行殘酷的「殺民養軍」和「逐民出城」政策,加劇了城內糧食緊張。加之戰役前期解放軍為防止有特務混入難民,阻止城內人員逃離,最終十餘萬難民餓斃。圍困期間,國軍比百姓多圍困38天,但10萬部隊、警察憲兵特務、軍人眷屬、政府高級官員無一人餓死。

國民黨方面指,國軍自一九四八年六月中之後,取消了禁止城內居民出城的禁令,奉指示從8月1日起只准饑民出而不准再進。另一方面解放軍 [1] 的政策如特種兵司令蕭華當時所指令,基本是阻止長春平民外逃,導致大量逃難民眾被困於兩軍防線間的「真空地帶」。期間150多天解放軍進行了圍困和經濟封鎖,並利用利用鐵絲網、壕溝不讓難民出來,其目的可能是為讓城內老百姓耗光城內國軍的糧食。甚至為阻止出城者逃離,解放軍打罵捆綁離開者並開槍射擊欲逃離的難民。其結果最終導致十餘萬難民死亡。

背景

中共方面曾在中日戰爭勝利後,就作出進軍東北的決策。其中曹里懷朱光就在當時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指派,從冀魯豫根據地率領少數幹部和部隊於1945年10月下旬到達東北,之後曹里懷被中共中央東北局分配為長春市警備司令,帶領冀魯豫部隊乘蘇聯軍隊撤出後進駐長春。而隨著兩軍對峙形勢的變化,長春駐軍在同年12月14日再退出了長春市區。之後解放軍整體戰略重點,轉向控制沿長春線兩側的龐大地區(包括中小城市及次要交通聯結點),以建設中共的根據地。

國軍方面,陳誠任東北行轅主任後,不信任當地滿州軍而將原本已編入地方保安部隊,接受過日軍訓練的原滿軍裁撤,東北國軍兵力下降到48萬;許多原滿洲國軍隊因頓時失去生活來源而紛紛加入八路軍,大大增加了中共在東北的實力。

東北戰場成為當時全國五大戰場中唯一一個解放軍數量超過國軍之戰場。國軍本着「重點防禦」之戰略,兵力集中在幾個大中城市,而解放軍則在1945年底以來的拉鋸戰中,逐步掌握了鐵路沿線與廣大鄉村地區,將國軍分割開來,使國軍陷於孤立。解放軍已逐步掌握戰爭主動權,攻守態勢也隨之改變,東北戰場進入了解放軍攻,國軍守之態勢。

1948年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令,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在東北,解放軍與國軍之戰已進入第三年。解放軍經過三年戰爭(如四平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7年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進行中的冬季攻勢),在東北已經建立了根據地。共產黨通過進行土地改革和宣傳工作,並吸收國軍裁掉的原滿洲國陸軍,壯大了軍隊。東北解放軍由抗日戰爭後之11萬人發展到1948年春之153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

同日,陳誠發表《元旦告東北軍民書》,聲稱已完成作戰準備,計劃分三路向解放軍掃蕩。當日,國軍集中了五個軍十多個師的力量,以瀋陽為中心,分三路向遼河兩岸呈扇形推進。1月6日,解放軍夜殲滅瀋陽外圍公主屯的新五軍兩個師一萬三千餘人,軍長陳林達、師長謝代蒸、留光天被俘。

在1947年夏秋冬攻勢之強大壓力下,1947年8月到東北主持軍政之陳誠,對東北國軍敗退,收拾不了局面,萌生退意。1948年1月17日,國軍召開軍事會議,成立東北剿匪總部,蔣介石委任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鄭洞國范漢傑任副總司令。

1月22日,衛立煌到達瀋陽。1月26日解放軍攻下新立屯,全殲四十九軍二十六師九千餘人。1月29日解放軍攻下溝幫子1月30日攻下盤山縣

2月5日,陳誠離開瀋陽赴南京。2月6日,解放軍佔領遼陽縣,國軍暫五十四師和新五軍、新六軍留守處共損失一萬零七百餘人。2月7日,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確立將東北國軍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2月19日解放軍攻下鞍山市,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一萬兩千九百餘人全部被殲滅,二十五師師長胡晉生被俘。

同日,解放軍攻下法庫縣,撤退之新六軍暫六十二師全部七千二百餘人被全滅於慶雲堡地區。2月25日,駐守營口之國軍五十二軍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率部八千八百人,逮捕副軍長鄭明新,並消滅其餘守軍三千餘人。2月28日解放軍攻下開原,殲滅暫三十一師一個團及暫六十二師殘部三千四百人。

1948年3月,冬季攻勢進入尾聲。1948年3月,蔣介石為固守長春組建第一兵團,由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鄭洞國兼任。因國軍陷於孤立,為免被各個擊潰,3月9日,衛立煌命鄭洞國指揮駐守永吉縣六十軍撤到長春,解放軍占領永吉和豐滿水電站。3月13日(一說3月15日),經23小時激戰,解放軍再次攻佔戰略重鎮四平街(三攻四平),七十軍一個整師一萬九千三百餘人陣亡。

3月15日,冬季攻勢結束,國軍在東北只剩下長春、瀋陽、撫順本溪錦州葫蘆島等據點,瀋陽、長春之補給全靠飛機運輸。鄭洞國抵長春後,下達了「加固工事,控制機場,鞏固內部,搜購糧食」之策。

長春位於東北腹地,松遼平原中央,是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具重要戰略地位。九一八事變後,滿洲國首都就設立在此。日占期間,日本關東軍在此修築了許多永久防禦工事,國軍進駐長春後,又加強了工事。長春有很多永久性碉堡和地堡,市中心建築和街道都有地下坑道相接,構成核心守備,外圍設有寬三米深兩米之外壕,有縱射火力及鐵絲網、地雷絆索鹿砦、陷阱等工事。時長春已是一堅固防禦之大城,國民黨報紙稱長春防禦工事「堅冠全國」。

經日本人十四年經營,長春人口已從滿洲國成立前15萬人,膨脹到70萬人(包括日本人14萬),長春圍困戰前,城市居民估計在40萬到60萬之間。圍困戰後,居民銳減到17萬人。

參考文獻

  1. 東北人民解放軍,cpc.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