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鋸緣青蟹
ju yuan qing xie

中文學名:鋸緣青蟹

拉丁學名:Scylla serrata

門:節肢動物門

綱:軟甲綱

目:十足目

科:梭子蟹科

屬:青蟹屬

鋸緣青蟹(學名:Scylla serrata)是梭子蟹科、青蟹屬甲殼類動物。頭胸甲卵圓形,背面隆起而光滑,因體色青綠而得名。頭胸甲的胃、心區有一個明顯的"H"形凹痕,胃區有一細而中斷的橫行顆粒隆起,前側緣短於後側緣,具9枚等大的齒。額分4齒,內眼窩齒大於額齒。螯足粗壯,稍不對稱,長節的前緣有3刺,後緣有2刺;掌膨腫,兩指內緣有鈍齒。前3對步足指節邊緣有刷狀毛、末對步足的指、掌節扁平呈槳狀,善於游泳。雄性腹部呈寬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圓形。[1]

鋸緣青蟹棲息於淺海及潮間帶(即漲溯淹沒,退潮干露的灘涂),多棲息在泥沙底質和有海草而低凹、退潮後還有水的地方,以及紅樹的根基附近和淺海岩礁石洞或有其他掩蔽物的地方。食物組成中以軟體動物和小型甲殼動物為主,也常以灘涂蠕蟲為食,也食小魚、小蝦,有時在胃中也有發現植物的莖葉碎片。廣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

目錄

形態特徵

溞狀幼體

溞狀幼體呈三角形,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具額棘、背棘各一根,側棘一對。腹部具刺。棘刺有增強浮游的作用。

大眼幼體

大眼幼體頭胸甲長8.2毫米,頭胸甲寬1.8毫米,腹長1.5毫米。身體背腹較扁,體形似蟹,惟其腹部尚未彎貼在頭胸甲下面。具5對發達的腹肢,為游泳器官。此時為浮游生活至底棲生活的過渡類型。大幼眼體有一對大大的複眼,着生在露出眼窩外面的長長的眼柄末端。

成蟹

鋸緣青蟹全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完全癒合,腹部極其退化,並折伏於頭胸部腹面胸板內的腹溝中。

頭胸部

鋸緣青蟹的頭胸部寬大,背載上一個大的頭胸甲。頭胸甲背面呈青綠色,腹面呈灰白色。整體略近橫擺的橢圓形。整個甲殼由幾丁質和鈣質組成,保護體軀內部的柔軟組織。頭胸甲前緣正中是它的額部,額部前方有6個齒突,稱作額齒。額的下面為口框部份的口器,口器是由6對雙肢型附肢組成,即1對大顎,1對第一小顎,1對第二小題,3對顎足,自里向外按次層疊排列,好象是6道屏門,食物必須通過這6道門才能進入食道。大顎的內肢發達,成臼齒狀。小顎為薄片狀。第一顎足有一橈片,能獨立運動。在額部六個齒突的兩鍘具有一對帶眼柄的複眼,其眼柄活動範圍較大,能左右擺動,平時多橫臥在眼窩裡,受驚時則豎立起來,讓複眼露在外面。在複眼內側有大小觸角各一對。小觸角為雙肢型,在觸角的基部有一排泄孔,用來排除尿液。在眼窩的兩側前緣各具有9個齒突,稱作側齒。兩端第九個齒突尖向上鈍斜,不似梭子蟹那麼左右橫向而尖利。鋸緣青蟹在頭胸申與胸背甲間列有5對附肢,橫向兩側伸張。第一對特別強大,彌作螯足,掌節特別大,沒有絨毛,整足的指節內有鋸齒。第二、三、四對附肢各是末節尖端的爪狀步足,用作步行。最後一對附肢扁平屈折如槳葉狀,前後緣上長有剛毛,稱作游泳足。

腹部

鋸緣青蟹的腹部扁平,俗稱蟹臍,共分7節,由後彎向前方,緊靠在頭胸部的背面。蟹臍於胸飯的腹溝上。蟹臍的形狀雌雄有別,雄蟹狹長,呈三角形,俗稱"尖臍;雌蟹寬扁,呈鈍圓形,俗稱"圓臍",這是從外部區分鋸緣青蟹雌雄性別的最明顯標誌。

鋸緣青蟹的腹部附着有腹肢,其數目和形狀因鋸緣青蟹的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雄蟹腹肢退化,只有由鈣質組成的尖細附肢2對,着生在第一、二腹節上。每個腹肢只有內肢,已轉化為交接器,作交配時輸精之用。雌蟹的腹部內側有腹肢4對,均為雙肢型,分內肢和外肢,上長有剛毛,以便產卵時附着卵子,成為生殖器官的一部份。雌蟹有兩個生殖孔,位於第三對步足基部相對的腹溝中間。

棲息環境

鋸緣青蟹棲息於淺海及潮間帶(即漲溯淹沒,退潮干露的灘涂),多棲息在泥沙底質和有海草而低凹、退潮後還有水的地方,以及紅樹的根基附近和淺海岩礁石洞或有其他掩蔽物的地方。

鋸緣青蟹對鹽度的適應範圍較廣,能在鹽度5-32‰的海水中生長,最適鹽度為12-16‰。鋸緣青蟹分布的海區不同,對水溫的適應範圍也有差異,在中國上海、江蘇沿海及廣東北部沿海,鋸緣青蟹生長的最適宜水溫為18-25℃;在中國廣西沿海,鋸緣青蟹在水溫18-30℃時生長正常,最適水溫為20-26℃。

生活習性

活動

鋸緣青蟹為灘棲游泳蟹類,生活在潮間帶泥灘或泥沙質的灘涂上,喜停留在灘涂水窪之處及岩石縫等處。白天多穴居,夜間四處覓食。尤其是在漲潮的夜晚顯得更為活躍,由於它的眼晴和觸角感覺靈敏,故夜間活動自如;夏天鋸緣青蟹活動更為頻繁,低潮水淺時多潛伏泥底以避暑熱,有時可見成群鋸緣青蟹在乾熱時用步足撐起體軀離開溫度高的灘面乘涼;冬季活動較少,天氣寒冷時在低潮淺附近掘穴過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隨個體大小及潮區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區穴洞有時可達1米以上。鋸緣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對步足頻頻划動向左、右前方前進,但多數情況下隨流而動,受驚或遇障礙可迅速後退,在灘面上側以步足爬行,感覺靈敏,行動自如。

食性

鋸緣青蟹食性很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物組成中以軟體動物和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胃含物中經常出現雙殼類的殼緣,絞合部殘片,腹足類的厴,殘缺的螺軸,方蟹類的殘肢和頭胸甲碎片。鋸緣青蟹也常以灘涂蠕蟲為食,也食小魚、小蝦,有時在胃中也有發現植物的莖葉碎片。

人工養殖的鋸緣青蟹,對餌料無嚴格的選擇,小雜魚、蝦、小型貝類(藍蛤、尋氏肌蛤、河蜆、螄螺等)、豆餅、花生餅均可為食。鋸緣青蟹有同類互相殘殺的習性,常捕食剛脫殼的軟殼蟹。

適應性

鋸緣青蟹在15℃以下時,生長明顯減慢,水溫降至7-8.5℃時,停止攝食與活動,進入休眠與穴居狀態。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雌蟹開始產卵,幼蟹頻頻脫殼長大,水溫升至37℃以上時,鋸緣青蟹不攝食,水溫升至39℃時,鋸緣青蟹背甲出現灰紅斑點,身體逐漸衰老死亡。

鋸緣青蟹難以適應鹽度的劇烈變動,鹽度突變會引起"紅芒"和"白芒"兩種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節,由於短時間內突發大雨或連續的降雨,人工養殖池鹽度突變,使鋸緣青蟹死亡率增高。

鋸緣青蟹耐干能力較強,離水後只要鰓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鰓絲濕潤,便可存活數天或數十天。

蛻殼生長

鋸緣青蟹在一生中要經多次蛻殼,蛻殼後體軀才能增大。每蛻一次殼,甲殼可增長0.3-1.0厘米、寬0.4-1.2厘米,體重可增加約50克左右(指體重達100克以上者),因身體強弱而有所差異。

在中國廣西沿海鋸緣青蟹蛻殼多在4-6月和9-11月,一般多在大潮期的晚間或早晨進行。先在體腔內分泌許多粘液(起潤滑作用),然後軟甲殼和原甲殼分離。蛻殼時身體肌肉不斷收縮,由背甲後緣先起蛻,然後遍及整個軀體,最後蛻的是螯足。蟹蛻殼時呼吸非常急促,需要氧氣特別多,在水流暢通的地方,每次蛻殼需10-15分鐘,若受驚擾就會延長蛻殼時間,甚至蛻不出殼而死亡。剛蛻殼的蟹體軀十分柔軟,能吸收大量水分使個體顯著增大,但無游泳能力,須橫臥水底2-3小時後才恢復常態,6-7小時後甲殼逐漸變硬,經8-4天才完全硬化。

幼蟹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內大約每隔3-4天蛻殼一次,以後蛻殼間隔時間逐漸延長。2月齡以上的蟹,需隔1個多月才蛻殼一次。在水溫18-31.5℃時,從第一期的幼蟹發育到第十期的幼蟹需經123天左右,此時,第十期幼蟹背甲的寬度為原來的12倍。據中國廣西養殖實踐,100克以下的幼蟹,蛻殼一次,體重可比蛻殼前增加一倍左右;100克以上的幼蟹,蛻殼後體重可達250克以上;255克的蟹蛻殼後,體重可達650克左右。但在不同季節,鋸緣青蟹蛻殼後體重的增長也不同,般秋季比春季增長率高。50克以下的幼蟹養殖5個月左右,體重可達200克以上;50-100克的養殖4個月左右,體重可達250克以上100-150克的養殖8個月左右,體重可達300克以上。

自切再生

鋸緣青蟹的附肢在受到強烈刺激或機械損傷時會自行斷落,稱為自切。自切有一定的位置,即在附肢基節與座節之間的關節處,自切後又可以在此處復生新足,但要經過幾次蛻殼後才能完成。復生的新附肢同樣具有齒、突、刺,但比原來的附肢細小。

分布範圍

鋸緣青蟹廣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包括中國東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夏威夷、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非洲東南部。

視頻

鋸緣青蟹的人工繁殖及育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