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鍾揚

於 2019年1月23日 (三) 12:39 由 Nex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鍾揚照片[1]

鍾揚-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鍾揚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湖南新寧 出生日期 1964年5月 逝世日期 2017年9月25日 職業 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研究生學院院長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 主要成就 2001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 (排名第二)

人物履歷

湖南新寧人,1964年5月出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畢業,無線電電子學工學學士;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生物系統科學博士。 1984 - 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6)、副所長(1997); 1992-1998年曾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進行合作研究4年; 2002-2006年曾兩次任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數理研究所外國人客員教授; 2000年起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植物學和生物信息學博士生導師。 現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教授、西藏大學教授等。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信息學與理論生物物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專業委員 會副主任。


人物榮譽

中共上海市委2017年12月12日印發《關於追授鍾揚同志"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 2001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 (排名第二) 2015年9月17日,由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被推選為活動"特別關注教師"。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鍾揚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2018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

 
鍾揚 來自於百度圖片[2]

論文和專著

[1] Jung, S., Perkins, S., Zhong, Y.,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5. A new data model for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Biosciences (CABIOS) 11: 237-246. [2] Zhong, Y., Jung, S,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6. Data model and comparison and query methods for interacting classifications in a taxonomic database. Taxon 45(2): 223-241. [3] Zhong, Y., Meacham, C. A., Pramanik, S. 1997. A general method for tree-comparison based on subtree similarity and its use in a taxonomic database. BioSystems 42: 1-8. [4] Zhong, Y., Luo, Y.,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9. HICLAS: a taxonomic database system for displaying and comparing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trees. Bioinformatics 15(2): 149-156. [5] Zhong, Y., Shi, S. H., Tang, X. H., Huang, Y. L., Tan, F. X., Zhang, X. Y. 2000. Testing relative evolutionary rates and estimating divergence times among six genera of Rhizophoraceae using cpDNA and nrDNA 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011-1015. [6] Shi, S., Jin, H., Zhong, Y., He, X., Huang, Y., Tan, F., Boufford, D. E. 2000.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Magnoliaceae inferred from cpDNA matK sequenc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01: 925-930. [7] Sang, T., Zhong, Y. 2000. Testing hybridization hypotheses based on incongruent gene trees. Systematic Biology 49: 422-434. [8] Cui, X. H., Zhong, Y., Chen, J. K. 2000. Influence of a catastrophic flood on densities and biomasses of three plant species in Poyang Lake, China.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15: 537-541. [9] He, Z. C., Zhang, X. Y., Zhong, Y., Ye, L. 2000.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ctinidia and related genera based o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oliar trichome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47: 627-639. [10] Wang, J. B., Wang, C., Shi, S. H., Zhong, Y. 2000. ITS regions in diploids of Aegilops (Poaceae) and their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Hereditas 132: 209-213. [11] Wang, J. B., Wang, C., Shi, S. H., Zhong, Y. 2000. Evolution of parental ITS regions of nuclear rDNA in allopolyploid Aegilops (Poaceae) species. Hereditas 133: 1-7. [12] Zhong, Y., Zhang, L., Su, D. M. 2000. Collaborations tailored for bioinformatics projects. Science 290: 2074. (Letter) [13] Shi, S., Huang, Y., Zhong, Y., Du, Y., Zhang, Q., Chang, H., Boufford, D.E. 2001. Phylogeny of the Altingiaceae based on cpDNA matK, PY-IGS and nrDNA ITS sequence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30: 13-24. [14] Wu, J., Liang, Y., Zhong, Y., Fu, C., Chen, J. 2002. 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10-15. [15] Huang, Y., Shi, S., Zhong, Y., Tan, F. 2002. A new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template DNA for PCR from special plant materia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725-727. [16] Shi, S., Zhong, Y., Huang, Y., Du, Y., Qiu, X., Chang, H. 2002.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Rhizophoraceae in China based on sequences of the chloroplast gene matK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nd combined data set.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0: 309-319. 等。

主要書籍

【1】 鍾揚, 陳家寬, 黃德世, 1990.。數量分類的方法與程序。武漢大學出版社。 【2】 鍾揚, 李偉, 黃德世, 1994。分支分類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 【3】 鍾揚, 張亮, 趙瓊等, 2001。簡明生物信息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鍾揚, 張文娟, 王莉,趙佳媛, 2005。基因計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李偉, 鍾揚編譯, 1992。水生植被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6】 M. Nei, S. Kumar著, 呂寶忠, 鍾揚, 高莉萍等譯, 2002。分子進化與系統發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7】 D. W. Mount著, 鍾揚, 王莉, 張亮等譯, 2003。生物信息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8】 J. D. Watson著, 鍾揚, 沈瑋, 趙瓊, 王旭譯, 2003。基因, 女郎, 伽莫夫。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 P. Reilly著, 鍾揚, 李作峰, 趙佳媛, 趙曉敏譯, 2005。林肯的DNA。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鍾揚語錄摘編

「 這十多年來,既有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險的艱辛,也有人才育成、一舉實現零的突破的歡欣;既有組織上給予的責任和榮譽為伴,也有竇性心律過緩和高血壓等疾病相隨。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餘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2015年,鍾揚教授於ICU病房 「 在野外考察中,發生生命危險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在考察路上,石頭飛下來,有一次是砸中我們的車,但是沒有砸中人。 對青藏高原的長期效應,很可能到十年以後才能慢慢顯現,所以我有一種緊迫感,我再給自己十年。所以我現在一年是150天在西藏。」--2013年,《黨員說》視頻 「 我的願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後,上海的海灘也能長滿繁盛的紅樹,人們提起上海的時候,會毫不吝嗇地稱其為『美麗的海濱城市』。雖然我不一定能看到這一幕,但上海的紅樹林將造福子子孫孫,成為巨大的寶藏———這是我們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2016年,鍾揚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復旦科研團隊的紅樹引種之路 「 我想帶出一批博士生團隊,探索一種高端人才培養的支教模式,幫助西藏形成人才培養的造血機制。一百年後我肯定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我的學生們還在,他們早晚有一天會發現那顆改變我們國家命運的種子。」--2014年,鍾揚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高原科學人才培養(《為高原留下科學的種子》) 「 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苦的事業,而科學家的特質則是從中提取歡樂!」--2011年,鍾揚教授在第十一屆秋燁生命節講座上鼓勵青年學子 「 人生沒有絕對,不必等到臨終才來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個年齡段該幹的事都幹了,就能不負你的人生。珍惜自己的崗位和狀態,是走向更高更遠前程的重要因素。珍惜現有的環境和當下的體驗,不把自我發展寄託於別人,不論終點落於何處,都能有精彩的收穫。」---2017年,鍾揚教授在上海市教衛直屬機關青年工作委員會首場報告會上談青年成才不可或缺的三個重要品質

視頻

播種未來——學習鍾揚精神,勇當時代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