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镶碧竹

金镶碧竹

金镶碧竹
原圖鏈接  

黄金间碧竹(学名:Bambusa 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and ‘Vittata’)禾本科、簕竹属龙头竹的一个变种。竿稍疏离,高8-15米,直径5-9厘米,尾梢下弯,下部挺直或略呈“之”字形曲折,竿黄色,节间正常,但具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箨鞘在新鲜时为绿色而具宽窄不等的黄色纵条纹,叶鞘初时疏生棕色糙硬毛,叶片窄被针形,两表面均无毛,先端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而两侧稍不对称,小横脉在叶下表面略微可见,小穗轴节间长1.5-3毫米,颖1或2片。

原产印度,中国广西、海南、云南、广东和台湾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庭园中有栽培,具观赏性,嫩叶药用。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金间碧竹

拉丁学名:Bambusa 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and‘Vittata’

别 称:青丝金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青丝金竹
原圖鏈接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竹亚科

族:簕竹族

属:簕竹属

亚 属:孝顺竹亚属

种:龙头竹

亚 种:黄金间碧竹

命名者及年代:McClure,1961

形态特征

竹竿挺直,高8-15m,径5-9cm,尾梢近直立。节间通直,长20-40cm,黄色,具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光滑无毛,基部节上具根点。箨环隆起,初时有一圈棕色刺毛;箨鞘硬脆,背面密被棕色刺毛,新鲜时为绿色而宽窄不等的黄色纵条纹;箨耳发达,圆形或镰刀状向上耸起,边缘有淡棕色曲折毛;箨舌高1-2mm,边缘锯齿状;箨片直立,三角形。叶片线状披针形,长约10-30cm,宽1.5-4cm,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长凸尖,基部渐狭成柄。笋期8-10月。[1]

生态习性

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耐寒性较差;喜肥沃、湿润、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在平原冲积土生长最好;生长快,适应性强,容易栽培。

产地分布

我国广西、海南、云南、广东和台湾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庭园中有栽培

繁殖方法

建立苗圃地:首先为苗圃地做好消毒工作,可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溶液对翻土后的苗地进行消毒,消毒1-2天后进行整地,苗床高10-15厘米,上层铺2厘米厚的河沙,畦宽1米左右较适宜,畦沟宽20-30厘米。苗圃地在使用前5-7天每平方米用40%福尔马林(甲醛)50毫升加水6-12千克稀释喷洒消毒。为防止地下虫咬伤竹穗的竹眼而影响扦插成活率,可采用50%辛硫磷2克每平方米拌适量细土,撒于苗床面进行杀虫。

竹条的扦插:黄金间碧竹可采用竹兜育苗的方法。每年的10-11月份开始扦插,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竹条。取回后除去有病虫害的竹条。最好在上午的时候进行采集,把采集的竹条放在阴凉处进行修剪,留4个竹节,竹条上部切口要斜切平滑,下端竹兜要除去竹择,不伤竹眼。用配制好的营养土包在竹兜上(在营养土中加入生根粉以促进竹兜发根),坭团视竹兜的大小而定。采用斜插,直接插在经过消毒的苗圃地上,扦插深度,以留2节竹眼露出土面为宜。扦插的株距5-10厘米,行距15-20厘米为佳。插后压实并浇足水,使插条与土壤密接。

插后管理:插后搭遮荫棚。用竹片在苗床侧弯曲成弓型,做成高80厘米的拱型架,四边压实,插前两周内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地温控制在20-25℃左右,温度过高时要适当通风,注意观察,作好保温、保湿、除病工作。待竹眼长出竹叶后,将遮光网两头揭去,使棚内通风,使幼苗逐渐适应外面环境,以后逐步揭去遮光网,增强光照。这时最好施一次浓度0.1-0.2的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发达及竹苗生长,翌年3-4月份即可移植造林。

栽培技术

造林地选择:黄金间碧竹造林方法与大麻竹相似,立地条件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由于黄金间碧竹不耐霜冻,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地疏松,腐殖质厚,湿润,保水良好的阳坡。

造林地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前改善林地环境的重要工序。造林前林地应做好炼山垦地,清除杂物。黄金间碧竹适合带状造林,在带状上整地挖穴,间距长4米,宽3米,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

营养价值

黄金间碧竹,其杆及主枝呈黄色,其节间于分枝一侧之沟槽中常呈鲜绿色,有时其旁侧亦有同样绿色条纹2-3条,故名黄金间碧竹。

其秆金黄色,兼以绿色条纹相间,色彩鲜明夺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为著名的观秆竹种。宜于庭园孤丛植配置观赏。竹秆可作灯柱、笔筒等用;嫩叶药用。[2]


相关视频

1125上护樟河东硁村“金镶玉竹”独特可观

被大户人家钟爱的金镶玉竹,它不同于其它竹子的方面,是浑身是木头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