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重访卦治寻觅清水江故事(杨秀廷)

重访卦治寻觅清水江故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重访卦治寻觅清水江故事》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重访卦治寻觅清水江故事

“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水江薄雾初起,冬雨欲来,江流天地,山色有无。一篷渡船从对岸的菜园码头隐约而来,桨声浅浅,清波微漾,点化出一幅宁静、幽深的冬日清江图。我在冬至这个“节气循环之始”的日子里,重访卦治,亲近清水江,靠近一座木商古码头,寻觅岁月包浆下的清水江故事。

走进江畔、村头,在山弯边、古树下,透过清水江木材时代遗存在这里的一通通古碑的字里行间,我又一次窥见了卦治昔日“当江”时,“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的气象。

明正德初年,明王朝藉清水江水路之便,派员深入“苗江”腹地卦治等地采办“皇木”,建造宫殿。这一带的优质“苗木”,追随清水江的滚滚逝水和时代的激流,“放抵大江,运至江淮”。“苗木”通过长江水系运往北京江南中原木商纷至沓来。临江一隅村落,由此迎来天下木商,一时“水客”“山客”云集,“通故旧,道款曲,同人毕会。”清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规定卦治、王寨、茅坪三寨按地支次序逐年轮流“当江”,经销清水江木材。雍正十二年,卦治“铺店”改设“木行”,领取营业执照“牙贴”,当地苗家人也开设“歇店”,代为木材生意的介绍、议价、评银、收售等业务,卦治迅速成为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前站和最活跃的木材贸易码头。清朝嘉庆年间,清水江木材市场进入鼎盛时期,入驻卦治的木商达三百四十余家。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卦治木商尚有七十余家。仅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三十四年,泰丰木号在卦治、稳江等锦屏境内的二十多个村寨购买青山就有一百三十余块,折合木材八千三百余两码子(“两码子”为当时的材积计算单位),付价款三百万元。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文教的兴起,嘉庆时期,卦治上寨、中寨、下寨分别开办文岳、文育、文澜三所书院。光绪时期,卦治三寨又合办“三乐”书院。宣统二年(1910年),卦治乡绅创办“育美学堂”,教授新学,是清水江中下游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

据卦治龙氏族谱记载,龙姓先祖于元朝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迁入卦治定居,至今已逾七百载。“卦治”苗语的意思是“一张纸约”,意为“订立契约的地方”,清水江“木材时代”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故事,人们的立言起行,被注入了历史的意蕴。卦治老码头江对岸河边有一方石刻,名“奕世永遵”,刻于清代嘉庆二年(1797年),为清水江古代木材贸易鼎盛时期,势力最大的木商“三帮”会同卦治等“三江”木行与上游“山客”合议而刊,碑文为:“徽(安徽)、临(江西临江)、西(陕西)三帮协同主家公议,此处界牌以上,永为山贩湾泊木植,下河买客不得停簰。谨为永遵,毋得紊占。嘉庆二年季春月榖旦立。”碑文刻在河岸一块巨石上。这一“江规”,把一座码头、一个村庄与一条江紧紧拴在历史的某个层面上,彰显了卦治在清水江木材时代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石壁“江规”,规定了“山客”与“水客”的经营范围,“上河”与“下河”权属以此为界。卦治“当江”之年,外省木商“水客”不能越“江(卦治码头)”往上游购买木材,本地及上游木商“山客”也不能越“江”往下游卖木材,是将朝廷“沿江别寨均不准‘当江’”的具体化,对厘清清水江木材贸易“争江”纷争起到了规范作用。碑文虽然只有五十一个字,却是风云激荡后各方利益制衡的结果,也是清水江木材时代信守规则的鲜活见证。

清水江卦治河段,有四大险滩,一名“险禹角”,二名“大官滩”,三名“小官滩”,四名“罗漩滩”。据刊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开凿大官滩碑记”载:“滩本非险,逆流虽鼓棹可进,崩石梗之,叹望洋矣……鸠工加凿,民和而功捷,石拔而碛平,舟楫往来咸利之。故数千年沉伏之河开通也。”据口碑传,当年疏浚河道和接应清江夫役,卦治人“苦累一十三载,苦累难当。男人水夫,女人旱夫。男人帮篙,女人拉纤。”清水江的激流,带走了卦治人无言的汗水和泪水,也见证了卦治人的坚韧与朴拙。

石头是大地的纸张,也是岁月的记忆。碑者,立功立言之载体。以其最坚硬的材质,书写不容磨灭的历史。类似“奕世永遵”的“江规”碑刻,在清水江流域已发现数十通,其中卦治就有七通。如“卦治木商会碑”“卦治放棑定价碑”等,这些古碑上,负载有前人的身影、声音和情感,碑文蕴涵的历史,既闪放着木商文化“诚信、礼法”的光芒,也体现了清水江中下游林区各族人民“听从调遣”的温良敦厚传统,隐藏在历史幕后的故事比我们当代人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在这里,不息的江水,依旧回荡着清水江木材时代的沉响。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