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郭燮贤 编辑 郭燮贤(1925年2月-1998年6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 1946年郭燮贤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题目组长、甲苯任务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催化基础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郭燮贤研究涉及行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中文名 郭燮贤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925年2月 逝世日期 1998年6月4日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重庆兵工大学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 人才培养 ▪ 荣誉表彰 3 社会任职 4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郭燮贤在分析实验结果 1946年10月,郭燮贤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至1950年)。 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研究室主任(至1961年) [2] 。 1961年,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题目组长、甲苯任务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催化基础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郭燮贤 郭燮贤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六十年的催化基础研究历程,以改革开放前后可大致分为两段。在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郭燮贤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是以解决中国国家急需为中心,基础研究是以应用基础为主,其成功的基本经验,正如1958年在中科院大连现场工作会议上张劲夫副院长所指出的是“以任务带动学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1952年4月5日归属中科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郭燮贤早年完成了合成汽油制甲苯催化剂研制和工业化试验。推导论证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之间的联系,发表《化学吸附复盖度与动力学关系》和《合成氨反应速度与氮、氢吸附的关系》等论文;参与并协助领导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三种催化剂的研制和工业化试验,获得成功。

郭燮贤 在发展天然气及含烯混合气的蒸气重整催化剂,多金属重整及坦载金属等催化剂的研制任务中,多有建树。郭燮贤院士在探讨烃类催化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小分子的吸附态和吸附、脱附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工作中均有成果。他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提出了烷烃芳烃化半氢化根机理;表面“空位”对吸附和催化反应作用的概念;烃类异构化和氢解反应的类三元环机理及VIII族金属/TiO2催化剂金属担体强相互作用;氢和一氧化碳活化吸附方面的“易位吸附”和“协同机理”的新概念等。 1961年12月,郭燮贤研究围绕中国国家任务的催化工作,如合成石油与加氢裂解,煤和页岩油加工及合成油七碳馏分制甲苯等展开研究,针对催化剂及其常用担体的物化性质的检测,建立物理吸附测比表面积和孔径及其分布,压贡仪测大孔分布,化学吸附和催化性能测试方法。试图寻找控制催化剂性能的催化材料关键物化性质与制备因素,以帮助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开发。在完成中国国家任务带动下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其中郭燮贤和楼南尔,张存浩,王善鋆合作等完成的“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合作完成了“合成油七碳馏分环化法制取甲苯”。以完成中国国家任务为中心的研究中,郭燮贤在建立测试手段关联催化剂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和其催化性能同时,认识到发展催化基础研究对于长远更快更好完成任务,开拓新催化技术的重要性。 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在1956年中国国家发出“向科技进军”号召,开始重视科技发展规划指订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基础研究。建立与应用催化剂组分分析,CO和H2化学吸附表面积孔分布和差热分析方法,通过对CO高压加氢合成液体燃料的钴催化剂的制备因素对其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指出了载体不只起物理分散和担载活性组分的作用以及表面的不均一性等。认为催化剂表面的不均一性使反应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不同强弱的吸附键,起催化作用的是一部分吸附键强弱适宜的吸附态,工作已涉及催化作用的本质,在化学界认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在1961年11月从事侧重催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的研究。并在1962年11月青岛会议上对学科建设作了规划,催化作为所里基础较好的学科得到了加强。其后研究催化加氢,催化加氢裂解,合成氨等重要催化过程,开展了表面键与吸附态,酸碱催化,电子-酸性双重性催化和催化剂及其担体的催化材料制备的较系统研究。在关注国际催化研究的进展,吸取国际催化学术进展成果的同时,自力更生为主和进口红外,质谱,气相色谱等少量关键设备,创建了一系列催化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这包括高真空装置研究H2,CO,氨,吡啶化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吸附速率,吸附态和吸附动力学,表面酸性与金属分散度的表征,表面电导,X射线衍射催化剂物相分析、顺磁共振与核磁共振以及同位素技术等等。靠自己的实力,在与产业部门和高校的合作与竞争中,在自然分工发挥特色基础上,使催化研究在中国确立了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研究的阻碍 1966年开始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在科研的计划和组织上完全忽视并极大削弱了基础研究。在知识与知识分子得不到尊重被排斥的形势下,学术带头人成了反动学术权威,钻研学问批成走白专道路,成为批斗甚至迫害的对象。当时郭燮贤所在的研究所,三十岁以上的科技骨干全进了牛棚,后来与三十岁以下的年青大学毕业生一起全部下放农村就很典型。在1970年初全所三百多位科技骨干下放农村安家当五七战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随形势发展,中国国家科研任务的需要才重新陆续回所。这期间虽没有专门从事催化基础研究的室组,但郭燮贤和他的同事紧密结合完成肼分解姿态控制催化剂、抗陈化防毒碳催化剂,多金属重整催化剂,煤厂气蒸气转化造氢催化剂,丙烯液相本体聚合新工艺等等中国国家任务的同时,郭燮贤和他的同事的催化基础研究并没完全中断。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关注国际催化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结合任务利用国内其他单位的进口仪器和少量进口仪器开始应用超高真空光电子能谱,高分辨电镜,原位红外核磁共振等现代物理方法,对催化剂表面和吸附态进行分子、原子水平的催化表征研究;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开展催化反应机理和量子化学计量等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担载型催化剂上活性组分与担体以及活性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众多的关注,在新催化剂与新催化工艺研制,完成中国国家任务的过程中,分子筛和多金属催化剂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积累也日益丰富,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逐渐成为中国催化公认的研究中心。 重新进入新研究阶段 1978年郭燮贤由于分散在各研究室课题组的催化基础研究队伍重新整合,成为室主任催化化学研究室(五室) 亦称催化基础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中国资助下,重新投入使用并购置当时先进的研究仪器。郭燮贤和他的同事在当时催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如:金属担体相互作用(SMSI)的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的学术观点。郭燮贤同时也成为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为第一批准的研究生导师。 1981年在郭燮贤的领导与努力下,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起的1981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日本、美国催化学术会议,开始了主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日美三国主要的催化科学家每两年一次的学术会议,先后在大连、东京、芝加哥、札幌、厦门、北京,连续召开了六届,为中国大批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了国际交流与同行切磋商洽合作研究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的催化科学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了解。



人才培养 郭燮贤生前培养研究生50余名。



荣誉表彰 1956年郭燮贤作为主要负责人研制的“合成油碳七馏份脱氢环化制甲苯催化剂”获得当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最高级别奖励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的三等奖 郭燮贤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铂重整及多金属重整”项目获得原石油部优秀成果一等奖 郭燮贤多次获得中科院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 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


社会任职 编辑 郭燮贤是中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委员。


人物评价 编辑 郭燮贤亲自主持和领导了“催化基础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工作。郭燮贤主要发展天然气及含烯混合气的蒸气重整催化剂,多金属重整及坦载金属等催化剂的研制的任务,在化学领域上获得多个成果。 参考资料 1.

郭燮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4-15] 2.

院士专家>郭燮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