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他特别好学,工具箱里除了工具,还藏了半箱书。”

  “他技术可牛了,一般人搞不定的零件,他能搞定。”

  “他点子多,我们遇到难题了,都喜欢找他帮忙。”

  ……

  工友们口中的“他”,就是内蒙古北重集团的车工郑贵有(见上图,资料照片)。47岁的郑贵有各种“光环”加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工作26年,解决130余项军民品加工技术难题。

  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师,工友们问他诀窍。“其实就是一个字‘干’。”郑贵有说,“我进厂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大活小活都要抢着干,而且要想尽办法干到最好。”

  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

  1992年,郑贵有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成为一名普通的车工。

  车间里流传一句话:“钳工怕打眼儿,车工怕车杆儿。”细长杆由于刚性差,在车床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稍不留神,产品就会报废。工人们每次接到细长杆的加工单,往往推三阻四,费时费力的活没人愿意干。

  每当这个时候,郑贵有就站了出来。他耐着性子,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边干边思考。调整装夹力度、采用反向走刀……郑贵有通过一个个创新的点子,啃下了细长杆这块“硬骨头”。2014年,郑贵有的“细长杆零件在普通车床上的加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他干起活来就像‘拼命三郎’,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北重集团工会副主席李琦说。

  2012年底,集团要维修一个高3.4米、重23吨的油缸,按照惯例,可以委托给专业厂家进行维修,但至少要花费50万元。郑贵有想,如果留在厂里修,这笔钱不就省了?

  然而,没有维修经验又拿不到外厂的工艺流程,谁来修?怎么修?一时间,厂里的老师傅们都打了退堂鼓。

  郑贵有一咬牙答应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郑贵有和他的工友们终于把油缸雕琢成图纸上的形状。“攻克技术难题需要工友们团结合作,更需要有人敢站出来,带领大家一起干。” 郑贵有说。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产技术如何革新,作为产业工人,肯干、实干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郑贵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