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郑簠

增加 422 位元組, 4 年前
| 職業 = 书法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 杨茂源酬于附马诗轴 ]] 》</br>《卢仝新月诗轴》</br>《 [[ 浣溪少词轴 ]] 》</br>《灵宝谣》。
}}
'''[[郑簠]]''' (Zheng Fu(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是活跃于清康熙年间的书家。<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6/0803/c206244-28608305.html 郑簠:清代碑学运动先声], 人民网, 2016-08-03</ref>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间祖父一辈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 法家,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
郑簠(1622~1693)清代书法家。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间祖父一辈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
== 人物简介 ==
'''第一、学习隶书必须取法汉碑'''
因为好异尚奇,郑簠曾长时间学习明末清初的 [[ 宋珏]](1576-1632)隶书,但最终发现去古愈远,日就支离,于是深悔从前,开始向汉碑学习,并劝勉学者"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不必以矜奇为目标。靳治荆《思旧录》称其"论分隶之学,惟以汉为宗,占地甚高,故运笔自古",正是道出了郑氏隶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郑簠晚年,山东安邱人张在辛到南京向他求教,郑氏为之纵论山东、陕西与南方汉碑,一以"法度"为宗,以为舍此则不得入汉人门径。他说:"东平有《衡方》《张迁》二碑,颇觉古雅,济宁学宫第一可学者。《鲁峻碑》并碑阴俱有法度,《尉氏》故吏人名亦可,《景君铭》前后二碑,方严可爱。"在郑氏的认识中,只有法度该备的碑刻才具有取法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初学隶书者。在临摹《汉孔和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后的一段题跋中,他又说:"东汉书法,此刻最为全备,有志斯道者非由此不能入胜。"跋《熹平石经》跋亦云:"虽所存无几,然先正典刑具在,已是鲁灵光矣。"从方整平正的汉碑中,正可见隶书的典型所居,学习汉碑非由此登堂入室。
'''第二、写隶书虽然要讲究法度'''
[[File:郑簠.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art.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803/MAIN201608031454000461182116931.jpg 原图链接] [http://art.people.com.cn/n1/2016/0803/c206244-28608305.html 來自人民网]]]
但拘泥于法度又会丧失生动。因此仅能方整规矩未为餍足,还必须讲究险劲的姿态与锋芒。在这个意义上,他特别推崇《礼器碑》:笔力瘦劲,利如铦锋,细若游丝,在东汉诸刻自成一家,令后之学者难于继述。锋颖透露,严峭逼人,在汉碣中自成一家,故学者鲜能宗之。 字体方劲深刻,用笔险,难摹。其纤处若游丝初袅,不可踪迹;其通处如铁旗方展,雄健惊人。在诸碣中佥为天分有余,神理具足者也。在讨论《乙瑛碑》时,他又说:"隶法有欹侧俯仰反正之势,此刻姿态足备,古色照人,是为东汉名家第一。在郑氏看来,欲谋求隶书的"古意",用笔的飞动之"势"与结构的险峻之"态",亦不可或缺。汉碑是古雅之中饶有生动之趣,正中寓奇,平中寓险,静中寓动。如果一味方整,则寡于风致。因此在汉碑临习与隶书创作中,保持结字方正朴质的同时,要通过书写--用笔、速度、节奏的变化--获得奇怪之姿与飞动之势,否则作品很难有"神气"可言。 这一关于汉碑的认识,直接影响了郑簠的创作状态与作品风格。宋琬(1614-1674)《赠郑汝器歌》有云:"泼墨淋漓四座惊,咫尺苍茫风雨至。" 这样的描绘并非迁就诗歌形式的猜想与夸饰,同时期的另外一些文献亦有类似的描述。靳治荆目郑簠隶书为"草隶",与赵宧光(1559-1625)的"草篆"一样,都是独步一时的。他说:常见酒酣起舞,白雪在窗,红烛在几,墨池鱼龙,跃跃欲飞,更发爆竹数声以作其气,然后攘袖濡毫,对客谈笑,挥洒所积大小若干幅立尽,犹盘礴有余勇,坐客叹服。酒酣作书,载籍多有之,而作书需要放爆竹来振奋其气,千古书人也许只有郑簠一例。孔尚任在给郑氏的一封信中也这样说道:"独是先生冉冉白须,铁臂玉腕,操中山之帚,濡北冥之池,一时虫鱼飞跃,蝌蚪盘旋,令群观者耳目精神。"能让群观者耳目精神,书写过程自然是极具感染力与表现色彩了。关于郑簠隶书风格,方朔尝以"沉著而兼飞舞"来形容,他在《明拓汉郃阳令曹全碑跋》中更赞美道:"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沉著飞舞指用笔而言,移步换形指结构而言,而古趣可挹则指旨趣而言。
近人[[马宗霍]](1897-1976)虽肯定郑簠不伤于雅,同时直言其不古:"谷口分隶,在当时殊有重名,以汉石律之,知其未入古也。""未入古"的评价,对于毕生追求古雅真醇的郑簠来说,不啻是毁灭性的打击。郑簠隶书因强调书写性与写意性,受到用笔乏力、跳踢过甚等种种批评,所以"不古",而"不古"自然"不贵"。对郑簠的批评很大程度上乃是乾嘉以来学者的当代趣味所致。而在清初,金石学的振兴直接促成了汉碑学习的热潮与隶书的高尚地位,当时只要是学习汉碑就有可能获得极高的评价,郑簠可谓身逢其时,他的隶书不仅是力量与气势的象征,也是"古"的象征。一位布衣书法家,能被大儒阎若璩列为与顾炎武、黄宗羲平起平坐的"圣人",此等之"贵",[[清代书法]]家中岂有第二人?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清朝书法家]]
[[Category:中國人]]
98,3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