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公园由科普宣教区、休闲娱乐区、滩地探索区、生态保育区、黄河农耕文化区和综合服务区6个功能区组成。其中生态保育区保存着最为完整的原生湿地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既有柽柳、芦苇、荻、野大豆等植物,又有灰鹤、天鹅、白鹭、白琵鹭等多种野生鸟类及丰富的水生、两栖野生动物。
目录
基本介绍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公园占地面积为2390公顷,自西向东依次与侯寨村、牛庄村、前刘村、大河路办事处、李西河村、花园口村毗邻。国家湿地公园规划[1]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位置十分重要。规划区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紧邻郑州市区,交通便捷,是建设湿地公园的理想场所。
景点景
生态湿地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黄河三角洲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黄河水,当黄河水量充沛的时候,人们感觉不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后期后,由于黄河径流量的减少和人类对黄河水的超量利用、浪费,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断流。1995年黄河断流120天;1996年黄河断流126天;1997年黄河断流210天;1998年黄河断流173天。黄河水的极度短缺引起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生态失衡,生物植被大面积死亡,珍禽鸟类相应减少,黄河口湿地连连喊“渴”。
完整的湿地可以具备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黄河三角洲正处东北风口,一旦失去湿地,以上功能将全部尽失,东营和胜利油田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生态湿地,对黄三角的发展举足轻重。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较完整、年轻的的湿地生态系统,总体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东营市坚持“绿为水润、水为人利、人为生态”的原则,为留住湿地,东营市对黄河口采取了系列抢救性恢复保护措施。通过投巨资修筑防海潮大堤,湿地内围堰蓄水,在高盐碱地域人工培育柽柳林和人工种植芦苇等措施,使4238公顷湿地恢复了原貌,黄河三角洲的植被逐年增多。芦苇面积增加到5.2万公顷,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达407种,有14种国家稀有树种也落户黄河口。20万亩畜牧草,10万亩速生林,13万亩人工柽柳林,50万亩人工芦苇与黄河口湿地的自然植被浑然一体,共同构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景观线。自2000年以来,黄河河务管理部门在黄河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实施黄河水量科学调度,使得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水源补给,湿地生态的逐渐恢复,也为鸟类提供了大量的水草、野草、谷物、昆虫及水生动植物食物链,吸引了众多的珍禽候鸟,“天上有飞鸟,地上野兽跑,鱼虾水中跃,绿林随风拽,花儿竞相开”的自然画卷重现黄河口。
鸟类生态区
黄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下旬是保护区最美、候鸟最多的季节。截止2016年,保护区内已经发现陆生动物901种,其中鸟类由1992年的265种增加至289种,还有152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每年到黄河口做客的候鸟达400万只,世界珍惜濒危鸟类——黑嘴鸥也在这里栖息繁衍。黄河口作为中国及全世界上重要的鸟类保护基地,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场所。为确保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安全,在这里启动了“湿地鸟类生态安全区系统”和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工程,实现了与香港观鸟协会的“联网”。与此同时,总投资380万元的黄河口湿地观鸟乐园正在建设中,将成为救治病伤鸟类,保护、繁殖濒危珍禽的重要科研场所。
交通指南
在紫荆山人民路站乘坐32路,在花园口游览区站下车上黄河大堤,从这里沿着堤顶公路向西1.4公里就会看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大门。
自然资源
湿地公园内有植物45科185属345种,包含有白茅、芦苇、柽柳、荻等优势群落,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观测记录的鸟类有11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2]、黑鹳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天鹅、普通𫛭等16种,另有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3种。
视频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湿地公园的规划原则 ,搜狐,2019-04-02
- ↑ 它们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迁徙至大黄堡湿地 ,搜狐,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