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那阵飞机轰鸣声(杨付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那阵飞机轰鸣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那阵飞机轰鸣声》中国当代作家杨付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那阵飞机轰鸣声

前几天的上午,沂蒙大地的巨响,让微信群沸腾起来,有说是地震,有说是飞机“音爆”,各有各自的说法,各有各的调侃,好在大家都足够理性和冷静,调侃结束前,都会说上那么一句,还是静等官方通报吧。那天上午,我没有听到响声,也没有感受到震动,那会儿应该是在急头白脸的处理着事情,即使有震动和声响,也会误认为是货车的轮胎爆了。看着微信群和头条里,不断刷新的调侃和评论,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应该和“音爆”类似吧。

那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一个阴沉沉天的下午,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家门口的路上玩耍,听到轰的一声巨响,随后看到一大群的斑鸠从东南飞向西北,不一会儿,又从西北飞回东南,来来回回的飞了十多趟。那时的我们正是淘气的年纪,爬树掏鸟,下河摸鱼,拿着竹竿捅马蜂窝,但这么大一群的斑鸠还是头一次见到,我们兴奋的追着跑,边追边猜测是谁家的煤气罐炸了,或者是谁自制了把土枪,那个年龄里总会有着奇奇怪怪却又不失天真浪漫的想法。

在我的记忆里,上小学时,每天都会有战斗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轰轰的声响由远及近,又由近向远飘去。白天时,是能清晰的看到战斗机的,有时一两架,有时四五架,在蓝天中变换着各种姿势飞行。到了晚上,就只能听到轰轰轰的轰鸣声了,偶尔月光好的时候,也能看到战斗机的影子掠过,但这种机会是不多的。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说这是战斗机在训练的,好好学习,以后争取也能当个飞行员。回到家,吃完晚饭的大娘婶子们聚在一起,说飞来飞去的“聒”的睡不着觉。而我们则希望能天天看到战斗机,小小的心里既充满了好奇,也藏着一个小小的梦吧。

记得有一年春天,除了能看到战斗机正常的飞行训练外,还能看到打靶训练,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前边一架战斗机“拖着”个黑色的尾巴,后边几架战斗机在追着它,而后就是“砰砰”的声音传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半个多月,我们也好奇纳闷了半个多月,最后博学多才的老校长说这应该是在打靶吧,他边说边把手放在眼睛往上一点,用来遮住阳光,抬头看着飞来飞去的战斗机,像做了个重大决定一样,补充一句道:没错,就是在打靶。他那高高的个子和坚定的语气,至今想起来,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除了天天能看到战斗机外,还有就是每天黄昏,都能看到在西边的天空上,有“叼着烟头”的飞机滑过,有时由北向南,有时由南向北,有时会同时有两架,一架由北向南,一架由南向北。说它们滑过是因为听不到这些飞机的声音,速度也不快不慢,滑过后,它们还会留下一道道白杠,这一道道白杠,我们会说这是“拉烟”飞机。记得某个黄昏,本家叔叔在河边的石头上洗衣服,看到我们跑过来,指着西边天空上的飞机说:快看,谁又给那飞机“点烟了”,那飞机又“拉烟了”。

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个章节,王力宏饰演的富家独生子弟沈光耀文武双全,在西南联大读书。面对时代的动荡投笔从戎,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的青春。电影中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细节,沈母挽留沈光耀时的母性光辉;在孩子们饥饿难耐时带大家唱歌的牧师;沈光耀在飞行训练时,偷偷给饱受饥饿折磨的孩子们空投食物,并摆动机翼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大喊“晃晃,晃晃来了”的兴奋。

沈光耀是在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培养了人的视野和格局,精神上的财富,才是最好的自由和财产。他大可不必参军,继承祖上家产,足以丰衣足食,但他是一个有大格局、大理想、大抱负的青年,在祖国危难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在战斗中英勇赴死,撞向敌军战舰,换取战友“回家”,最后时刻他说的那句:“妈,对不起”,使人泪崩,家国精神,感人肺腑。也正如沈光耀收到的那句话: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他也践行了这句话,不为名利只求无悔,舍身取义为国捐躯。电影中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场面,却正是这些点滴细节,让人知道善良的重要性,和平的来之不易,让人湿了眼眶,心灵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弹指间,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的天空上,没了战斗机的轰鸣声;黄昏时,也没了“点烟”的“拉烟”飞机;那轰鸣的声音,也只能留在了记忆里。有时,恍惚间,觉得耳边又传了那一阵阵轰鸣声,我们放学回家,看到大人弯着腰在做饭,煤球炉上的锅里滋啦的冒着热气。醒来,才发现,原来这是在梦里。[1]

作者简介

杨付明,山东费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