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遼朝

移除 3,054 位元組, 5 年前
历史
遼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揚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成效地促进遼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亚、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r|中國文明史|page=3}}。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崛起與建國 ===
{{main|契丹族|松漠都督府}}
[[File:騎射圖.jpg|thumb|left|300px|李赞华([[耶律倍]])《騎射圖》,現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宫博物院]]。]]
[[契丹]]源於[[鲜卑]]後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辽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r|[[萬繩楠]]|page = 378}}<ref>{{Cite book|title=《魏書‧契丹傳》|quote=「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公元三八六至三九六年),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經數十年,稍滋蔓,有部落,於和龍之北數百里,多為寇盜。」}}</ref>。[[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並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r|中國文明史|pages=4}}。晚唐時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遥辇钦德|痕德堇]]可汗後於[[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韦]]、[[黠嘎斯]]、[[阻卜]]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r|竺沙雅章 | page=44}}。[[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r|中國文明史|pages=5}}。在軍事方面,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ref>{{Cite book|title=《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quote=(後唐明宗)帝遣供奉官姚坤告哀于契丹。......(遼太祖)又曰:“吾儿与我虽世旧,然屡与我战急,于今天子则无怨,足以修好。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之所得专也。”契丹主怒,囚之,旬馀,复召之,曰:“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给纸笔趣令为状,坤不可,欲杀之,韩延徽谏,乃复囚之。}}</ref>,然而於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去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r|中國文明史|page=7}}。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