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道格拉斯·科爾曼

增加 4,27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scientist
|name = 道格拉斯·科爾曼
|image =
|image_size =
|caption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31|10|6}}
|birth_place = [[加拿大]][[斯特拉特福 (安大略省)|斯特拉特福]]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14|4|16|1931|10|6}}
|death_place = [[美國]][[緬因州]]Lamoine
|residence =
|citizenship =
|nationality = [[美國]]
|ethnicity =
|field = [[生物化学]]
|work_institutions = [[傑克遜實驗室]]
|alma_mater = [[麥克馬斯特大學]]<br />[[威斯康辛大學]]
|doctoral_advisor =
|doctoral_students =
|known_for = 發現[[瘦素]]
|author_abbrev_bot =
|author_abbrev_zoo =
|influences =
|influenced =
|prizes = [[邵逸夫獎|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2009年)<br />[[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2010年)<br />[[費薩爾國王國際獎]](2013年)
|religion =
|footnotes =
}}
'''道格拉斯·科爾曼'''({{lang-en|'''Douglas L. Coleman'''}},{{bd|1931年|10月6日|2014年|4月16日|catIdx=Coleman, Douglas L.}}),美國[[生物化學]]家,他在1954年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lang|en|McMaster University}})理學士畢業,隨後在1958年於[[威斯康辛大學]]({{lang|en|University of Wisconsin}})取得生化系博士學位後,便一直在[[:en:Jackson Laboratory|傑克遜實驗室]]({{lang|en|Jackson Laboratory}})擔任研究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
1998年,他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外,他與另一位科學家[[傑弗理·弗理德曼]]({{lang|en|Jeffrey M. Friedman}})一起獲得2009年[[邵逸夫獎|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及2010年的[[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其發現[[瘦素]]({{lang|en|leptin}})<ref>{{cite journal | last1 = Coleman | first1 = DL | year = 1978 | title = Obese and Diabetes: two mutant genes causing diabetes-obesity syndromes in mice | url = | journal = Diabetologia | volume = 14 | issue = | pages = 141–148 | doi=10.1007/bf00429772}}</ref>之貢獻。
 
==發現瘦素的過程==
 
退休前,科爾曼一直利用實驗室老鼠來研究[[癡肥]]與[[糖尿病]]的關係。
 
當時科爾曼有一個假設,老鼠的[[血液循環]]系統中可能有一種[[激素]]與肥胖有關,為此他開始著手研究,對像是兩種[[基因]]變異的老鼠,分別稱為DB糖尿病老鼠及OB癡肥老鼠。
 
由於那段時間沒有基因排序技術,科爾曼設計了一個「聯體實驗」,將兩隻老鼠身體內的血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循環,結果OB癡肥老鼠一直不進食,最後更餓斃了。
 
根據實驗結果,科爾曼作出以下推論,有一種未知激素會經血液帶進大腦,提示老鼠已食飽,不再進食。他相信OB老鼠癡肥的原因,是因為體內缺乏這種未知激素,因此未能控制自己的食慾。在「聯體實驗」中,由於DB老鼠的血液有太多這種未知激素,經血管傳給OB老鼠後,從而嚴重抑制OB老鼠的食慾而令它餓斃。經過反覆的實驗,科爾曼再次作出推論,DB老鼠儘管有大量抑制食慾的因子({{lang|en|factor}}),但因DB老鼠的體內[[受体 (生物化学)|細胞受體]]({{lang|en|receptor}})未能識別那些因子,故對DB老鼠沒有作用,DB老鼠因而變得越來越肥。
 
不過他的實驗成果卻遭到其他科學家質疑,據他自述,當時他的心情頗為沮喪。他用了一年多時間才解決所有同行的質疑,但他卻沒有再進一步研究找出這些激素是甚麼,以及這些激素在體內製造的地方。他指要再進一步研究的話,便需要大量的資金及聘請很多助手,他對此不感興趣。因此研究瘦素的後續工作主要由傑弗理·弗理德曼完成。
 
==家庭==
 
在研究期間,科爾曼的次子在1965年證實患上[[骨癌]],並在1971年去世,當時他的次子只有12歲。
 
另一方面,科爾曼患有[[腦退化症]]的妻子在他獲頒邵逸夫獎當年去世,未能跟他一起分享得獎的喜悅。
 
==獎項及成就==
 
* 199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lang|en|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 2005年:獲頒佳德纳基金会国际奖({{lang|en|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連同傑弗理·弗理德曼)
* 2009年:獲頒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lang|en|Shaw Prize of Life science and Medicine}})(連同傑弗理·弗理德曼)
* 2010年:獲頒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lang|en|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連同傑弗理·弗理德曼)
 
 
== 參考文獻 ==
{{Reflist}}
 
==參見==
《邵逸夫獎2009》: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得主(道格拉斯·高爾曼及傑弗理·弗理德曼),2009年10月6日於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片長22分鐘,旁白(阮小清),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製作
 
{{-}}
 
{{DEFAULTSORT:Coleman, Douglas L.}}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Category:美國生物化學家]]
[[Category:加拿大科学家]]
[[Categor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友]]
[[Category: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
[[Category:邵逸夫奖得主]]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