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运作模式

运作模式
原图链接

运作模式(Business Model)即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

  • 运作模式就是反复运行和操作,指一项进行中的工作状态,我们可以分运作和模式来理解。
    •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位、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
    • 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 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
    •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 各个学科和行业均有自己固定摸式,但任何模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 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作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
  • 根据经营模式的定义,企业首先有企业的价值定位。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企业实现价值是通过直接交换,还是通过间接交易,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间接面对消费者。处在产业链中的不同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方式也不同。

口罩国家队运作模式

  • 疫情期间,经济部出面协调业者,确保防疫物资无虞;资安国家队由资安铁三角出面统整资安产业资源,企业可仿效国家队资源运用,提升防骇力
  • 台湾在40天内,打造92条口罩生产线提供民众防疫所需
  • 疫情指挥中心自1月20日正式成立后,便开始要求防疫物资整备,过年期间释出600万个战备口罩存量,并配送到全台1万多个超商据点,每人只能购买3片口罩。
  • 为了确保台湾口罩够用,行政院长苏贞昌也很快在1月23日下令,除了专案申请外,全台口罩禁止出口,“先自救,才能救人,”,但此举也引爆许多政治人物和名嘴点名批评。
  • 农历年间,时任行政院副院长陈其迈则要求时任经济部长沈荣津,应尽速向海外采购口罩,当时才发现,原来中国早在一个月前,已经把国外可以买到的口罩数量全买光了,也都已经先向口罩业者下订单了。
  • 由于对外采购的口罩数量不足,即便政府当时已经下令口罩禁止出口,但还是有许多人买不到口罩。
    • 在1月3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便开始征用一般一用口罩,以及外科手术口罩,当时也同步宣布,政府将投入1.8亿元,自建60条口罩生产线,业者只需要将第一批120万片口罩无常提供给政府,剩下的380万片由政府以每片2.5元征收口罩,等到生产量能达到每日500万片后,60台口罩生产线则无偿给业者使用。
  • 这项自建口罩生产线的政策,从无到有,只花一周就定案,动作相当迅速。
  • 2月1日正式成立口罩国家队,台湾工具机业者也大方抛弃过往的门户之见,积极展开合作,于是,在2月10日当天进驻厂房时,总共有29家工具机厂、3家法人,投入这60条生产线,他们倾全力制造组装口罩机,只花了25天,就把过往必须花半年才能组装完成的60台口罩机,送到口罩厂商业者身边。
  • 经济部又立刻追加30条口罩生产线,在政府和相关工具机业者及法人的通力合作下,40天内完成总计92条口罩产线的组装、上线,也让台湾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口罩生产国,口罩每日生产量也从原本的188万片,提升到现在每日2千万片。
  • 口罩国家队在2月1日正式成立之后,疫情期间,除了提供台湾民众最宝贵的战略物资──口罩,工具机业者抛弃门户之间的通力合作,搭配从2月6日推出药局购买的口罩实名制1.0版,以及后续提供网路预购方式的口罩实名制2.0版,一直到现在可以在超商预购、取货的口罩实名制3.0版,每一个环节配合无间,并且让业者与全体国民产生极大的荣誉感,使得口罩国家队成为台湾优异防疫成绩的骄傲。
  • 打造资安国家队带动资安产业发展,也提升企业资安量能
  • 疫情期间,由经济部出面整合工具机业者和口罩业者提高口罩的生产量,再协调包括超商、药局、邮局等业者协同作业,进行口罩的配送和贩售,打造出特有的口罩国家队,这样的成果举世称羡。[1]

旧时代保密防谍的运作模式

  • 1950年代,对台湾来讲是个风声鹤唳的年代,在跟著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到台湾的百万军民之中,可能混杂了潜伏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所以曾经发生过手榴弹攻击事件、劫机事件、铁路破坏事件等。
  • 蒋介石的心腹如曾经担任台湾行政长官的陈仪、国防部作战次长吴石都因为"匪谍"罪名而被处决,这令蒋介石决心要肃清"中共潜伏分子",并且在军中成立了专司"政治作战"的部门,执行思想监督、考核以及调查的任务。
  • 中国民航逼近“海峡中线” 台湾空军感受压力台湾讲古:鹿窟事件和中共在台最后"武装基地"“共谍”价码曝光?新党坚称王炳忠“只是证人”此外当局经过检讨之后,决定重整台湾的情治单位,在台湾全面推行"保密防谍、人人有责"。
    • 任何人不论是民间还是公务机关或者是军人,都"不应该透露自己工作的内容",一开始执行的程度的确可以说是"雷厉风行"。
  • 工厂、学校、机关的外墙都有蓝色白字的口号,提醒众人小心"祸从口出",口号中既然有"人人有责",也就是说如果发生问题,就采取连坐的处罚措施,所以也鼓励单位中的同僚、同事或者同学彼此互相"注意"、如果"'言行有异"就一定要检举、不然就会有连带责任。
  • 从小学开始的思想教育、一路跟随到就业的思想考核记录是那段时间的常态。
    • 即便是到了1970年代,所谓的"匪谍案"好像不是那么常见了,学校的保防教育、"当心匪谍就在你身边"并没有停歇。
  • "涉嫌叛乱"却也成了当局对付异议分子的武器,例如1979年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就被认定是"叛乱组织行动",当时走上街头抗议的反对派人士,都因为"叛乱罪"而受到军法审判。
  • 这些后来经过军事法庭判刑的反对派人士和他们当时的辩护律师,后来成了民进党建党的主要力量,其中包括陈水扁、吕秀莲、陈菊、许信良。
  • 政府当时的保防教育定调的是"台独是中共的同路人"、"台独是共匪的一体两面",而流亡海外的台独人士则是"中共统战的传声筒"。
    • 在宣传为何大规模逮捕"美丽岛事件相关人等"的时候,甚至以中国的台湾民主自治联盟和《人民日报》社论的声援作为辩解的理由。
    • 蒋介石政府来台初期被中共渗透的情形相当严重。
  • 1980年代政府的主要政策是促进经济,工厂外墙上的标语逐渐斑驳,只剩下军队仍然奉行"保密防谍、人人有责。
    • 在那个每个男子都需要当兵的年代,保防教育的考试对一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士兵来讲,背诵条文和口号令他们苦不堪言,许多人测验不过关就得留营"加强教育"不能休假。
  • 台湾民众到海外旅行也日益增多、接触"匪货"、"匪伪组织宣传品"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当局担心的就是当民众回来的时候,会不会带回来"对国家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物品或者出版物。
  • 当年有人从美国带回台湾几件瓷器,底部的字样"CHINA"(不是MADE IN CHINA)就被认定是中国出产的"匪货",但是这些瓷器其实是英国某家知名瓷器厂所出的制品,官员坚持"FINE CHINA"就是"中国很好"的意思、而不是"高级瓷器"。
  • 美国的侨胞用亲中的报纸包裹要带回台湾的礼物,却被警告是"夹带匪伪文宣",险些被移送法办。
    • 这些事情现在看来或许是"啼笑皆非",不过对当事人而言,在当下的确是要捏把冷汗。
  • 1990年代初,台湾宣布废除《动员戡乱条例》,中共不再是"叛乱组织"、"匪谍"也改成了"共谍",但是两岸之间的谍报工作反而更加地明显,台湾的军方陆续爆出了几件现役军官或者退役军官涉嫌"中共发展组织、取得情报"的案件,而人民解放军也有高层军官涉嫌提供台湾情报而被处决。
  • 到了2000年之后,虽然是民进党的陈水扁政府,两岸之间的民间往来更加频繁、更加密切,彼此刺探对方情报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而国民党的马英九政府时期甚至提高到了官方的程度。
  • 即便是马英九,在卸任前最后一次参加台湾调查局的调查员结业典礼时也发表讲话,指出"中共的渗透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任内的国安局局长杨国强说"共谍案"中被判刑的人都应该因为"叛国罪"而被"判死刑"。
  • 政府早年在宣传时的重点就是强调"中共残暴",还有保密就是每个人的责任。
  • 随著台湾的媒体和政治制度的开放,现在的"共谍"新闻不会像以前的"匪谍"案件那样地因为担心"打击民心士气"而被刻意隐匿不报。
    • 政府虽然有《国家安全法》,但是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没有明确罪证之前就罗织罪名,更不能因思想而起诉拘押任何人。
  • 台湾现在组织政党也不是什么难事,走上街头抗议、向政府示威好像是"家常便饭"。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后推动"转型正义",要平反当年因言惹祸、政治入罪的受害人。
  • 最近发生的新党青年军事件、"陆生周泓旭共谍案"、加上台湾NGO人士李明哲被中国以"分裂国家"罪名判刑等等事件,"保密防谍、人人有责"的那种日子好像并没有人们所想那样的"早已远去"。[2]

目录

参考来源

  1. 黄彦棻. IT HOME. IT HOME. 2020-07-24 [2020-08-29] (中文). 
  2. 威克. 台湾讲古:那段"保密防谍、人人有责"的日子. BBC NEWS. 2018-01-15 [2020-08-2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