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

 

 

 

治通鑑

通鑑一般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 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鑑》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 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編者簡介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鑑》,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創作背景

資治通鑑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 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 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鑑》,並序以獎之。 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鑑》'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鑑》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 劉攽於漢史、范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 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 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 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 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 《通鑑》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通鑑》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 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 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鑑》成書後,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今元祐本已不可見。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餘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鑑》較好的版本。

作品鑑賞

立場主題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 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 很明顯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 帝後死稱「崩」,王公死稱「薨」。 天子近出稱「還宮」,遠出稱「還京」,列國諸侯遠出稱「還某郡」。 《資治通鑑》具有強烈的正統立場,在分裂時代,如三國,魏有紀,蜀、吳無」紀「;南北朝時代,南朝有」紀,北朝無「紀」;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 又如《通鑑》載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 對此朱熹曾表達他的不滿曰:「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雲,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書。 推此意,修正處極多。若成書,當亦不下通鑑許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則須焚之。」 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鑑》,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 因此,在編纂《資治通鑑》時,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發展。 他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 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鑑》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 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 對於佛教、道教的起源、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鬥爭也有敘述。 對西漢以來經學的發展,典籍的校理,石經的刻立,九經的雕印及流傳,都有較系統的陳述。 著名的文人學士及其作品也有記載。 在科技方面,記載最多的是歷代的曆法。 其他如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建築(如秦代的長城,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運河)也有反映。 《資治通鑑》也注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 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記載。 對於軍事的記載,《資治通鑑》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也很生動。 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 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1]

參考文獻

  1. 資治,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