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道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道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历史悠久,据下乡乡“大荒遗址”考证,早在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崇宁元年(1102)在今县溪置罗蒙县,翌年(1103)改为通道县。

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但夏天酷暑,冬少严寒。

通道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县域旅游县、湖南省旅游强县、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1]

建制沿革

唐、虞、夏、商、周为荆州西南隅要服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黔中地,秦为古镡成地属象郡。

汉、三国至两晋为武陵郡镡成县地(汉高祖五年置)。

东晋至南朝宋、齐为武陵郡舞(潕)阳县地(义熙年间撤镡县并入)。

南朝梁、陈至隋为沅陵郡龙檦县地(由舞阳县改)。

唐为叙州潭阳郡朗溪县地(由龙标县地分出)。

五代为诚州(原朗溪县地)属地。

宋元丰七年(1084)置罗蒙砦,(元祐三年废,今县溪),崇宁元年(1102)在今县溪置罗蒙县,翌年(1103)改为通道县,属靖州(原诚州,同年改)。

元属靖州路(至元十二年由靖州改)。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通道并入靖州,洪武十三年(1380)五月复置,属靖州。

清沿明制,县境范围隶属关系无变。

民国初期,通道县隶辰沅道,民国11年(1922)废道,县直属于湖南省。民国25年(1936年),湖南省实行行政督察制度,通道县先后属第四、第七、第十四区管辖。

解放初,先后隶会同专区(1949.10~1952.8)、芷江专区(1952.8~1952.11)。

1952年11月,芷江专区改称黔阳专区,通道县随属,县治设原旧县城(即罗蒙,今县溪)。

1954年5月7日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为湖南省成立最早的自治县。

1958年10月,县治迁双江,1959年3月28日靖州、通道两县合并,县治复迁县溪,1961年7月,靖、通两县分治,县治迁回双江。

1981年6月30日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通道县随属,1998年撤怀化地区,设地级怀化市,通道随属至今。

行政区划

宋置通道县时,所辖面积小,仅为今江口、县溪、播阳、独坡及牙屯堡大部一带。

1951年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几次调整,县域面积不断扩大。1951年8月,贵州黎平县洪州区飞地牙屯堡、头所、五所、黄柏、地了等村寨及插花地寨什、邓团、池喇、地雍等村寨划入通道管辖,县域面积扩大约10.5平方公里;同年11月,绥宁县八区划入(原民国时期的石岩乡、蓉江乡、半里乡),面积约1000余平方公里。1954年10月,广西三江县八区高步、横岭两乡划归通道,划入面积约285平方公里。1957年3月,原属绥宁县的溪口乡和乐安铺乡的龙塘、杉木桥、联团、小水等地划归通道,划入面积295.5平放公里。至此,通道县的管辖范围基本定型,总面积无大的变化。全县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58公里,总面积2225.4平方公里,折合3338035亩。

1950~1958年9月,县以下设乡。1958年10月-1983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设公社、大队、生产队。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村建制,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全县设2镇、20乡、242村,1654个村民小组。是年7月7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大高坪苗族乡和传素瑶族乡,新建锅冲苗族乡。同年9月,县溪乡和县溪镇合并,成立新县溪镇。

1986年9月1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播阳乡、临口乡改为建制镇。

1996年5月,撤销团头乡、牙屯堡乡,成立牙屯堡镇。

1997年1月,撤销双江乡,并入双江镇;撤销地阳平乡,并入县溪镇。

2000年,菁芜州乡、溪口乡改为建制镇。

2002年,陇城乡改乡为镇。

2010年末,全县共设8镇、13乡。

2015年11月,湖南省民政厅反复通道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下辖3乡8镇。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通道侗族自治县共撤销10个乡级建制,现辖坪坦、独坡2个乡,大高坪1个苗族乡共3个乡,双江、县溪、万佛山、溪口、菁芜洲、牙屯堡、播阳、陇城8个镇。

2016年,独坡撤乡建镇,全县共设9镇、2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通道县境地处云贵高原与南岭西端的过渡地带,东北为雪峰山余脉延伸地,西南有贵州苗岭余脉,全境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地貌的大体轮廓是:以境内南部的八斗坡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北,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部隆起,中部凹陷,地势向中、向西北倾斜,山地夹丘陵、谷地,且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属长江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93.8%;分水岭以南,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地表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形成独特的山地地貌景观,属珠江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6.2%。

气候环境

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但夏天酷暑,冬少严寒。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温回升迟,秋温降得早。四季时段分配为:3月23日~6月11日为春季,为期81天;6月12日~9月12日为夏季,为期93天;9月13日~11月18日为秋季,为期67天;11月19日~3月22日为冬季,为期124天。

水文环境

境内溪河密布,有集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94条,每百平方公里有溪河4条,总长1455.88公里,分属两大水系。从八斗坡向南,有平等河、普头河、恩科河、里溪河、洞雷河等5条,经广西龙胜、三江等县流入浔江,汇入融江,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6.2%。其余89条溪河汇集于渠水,经靖洲、会同、洪江等县市,注入沅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8%。[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县境总面积333.8万亩,扣除水域、交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实有土地324.15万亩,其中,耕地26.11万亩,人均1.14亩,园土3.06万亩,人均0.13亩,林地277.64万亩,人均12.07亩,牧草地2.95万亩,人均0.13亩,未利用土地14.37万亩,人均0.62亩。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1704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544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892万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9605万元,增长12.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4元(现价),增长12.86%。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9.3:30.4:50.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25.3%和66.8%,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98万元,比上年增长11.01%,其中税收收入32778万元,税占比为81.95%,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2607万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5389万元,税占比为68.07%,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全县财政总支出21.26亿元,增长3.5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3亿元,增长10.43%;民生支出16.46亿元,占财政支出77.42%。

全年物价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完成民生投入16.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29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87.1%。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中,农业实现产值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林业产值3.44亿元,增长8.18%;牧业产值3.75亿元,增长2.81%;渔业产值0.39亿元,增长2.63%。

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4.1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07%;油料种植面积7.3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8%;蔬菜种植面积3.61千公顷,增长1.12%。全年粮食、油料、蔬菜产量为8.35万吨、0.99万吨、5.74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3.73%、3.13%、3.42%。

2017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4.8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2.37%。油茶籽产量为4000吨,较上年增长91.2%。木材采伐量22.8万立方米,增长4.01%。

全年出栏或出售自宰的牲猪、牛、羊分别为10.3万头、1.02万头、1.57万只,家禽出笼155万羽,均比上年有小幅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2244.7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是7993吨、1165吨、268吨。猪、牛存栏分别为8.74、3.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2697吨,增长2.28%。

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油茶产业奖扶政策。引进湖南金月云公司投资发展油茶产业、浙江山茶之都公司投资建设茶花基地。建设蔬菜温控大棚15个、标准化智能养殖大棚24个,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科技部“星创天地”科研平台。完成农村土地确权25.89万亩,有序流转农村土地3.6万亩。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新注册家庭农场97家。“通道黑老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第二产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73亿元,增长6.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4%。规模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9.3%。为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县政府出台《通道侗族自治县帮扶工业企业九条措施》,并落实扶持资金250多万元。省委关于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扶持政策,从财税、金融、住房、用工等十个方面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了工业集中区发展扶持办法,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37亿元,新增规上企业6家。宏河硅业等12家企业完成技改,神华林化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临口风电场第一期机组并网发电,三省坡风电场开工建设。

全县建筑业总产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建筑业增加值0.98亿元,增长15.5%。2017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9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5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95亿元,其中住宅投资4.83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4.15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8.32万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积20.41万平方米。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9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8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7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3.69亿元。

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10.2亿元,增长11.1%;乡村零售额4.57亿元,增长10.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21亿元,增长10.5%;住宿和餐饮业收入额2.56亿元,增长12.6%。完成商贸物流交易12.6亿元、增长26%,完成电商交易2.16亿元、增长20%,入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全年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7亿元,分别增长31.9%、43.6%。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6.9%,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9.7%。包茂高速陇城至桂林段开通,武靖高速月底通车,与桂林、柳州、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距离大幅缩小。新开通县城至皇都、县城至高步2条公交线。[4]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加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创经济效益2800万元。农业、畜牧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突破75%,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项,带动项目投资260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投入1500万元,新增授权者专利3件。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共有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小学105所(其中中心校22所、片完小4所、村小4所、教学点75个),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各类幼儿园116所。全县在校学生及幼儿3762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2331人、职业高中生1635人、初中生7282人、小学生17140人、在园幼儿9237人。教职工人数为:职业总校115人,中学854人,小学1076人。高中学业考试九科合格率92.86%,二本以上高考录取率54.8%。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1763亿元,完成县职业中专、礼雅小学建设,县一中、四中学生宿舍楼建设进展顺利,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完成18所合格学校、2所合格幼儿园建设,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78个,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落实“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助学贷款等补助资金3471.866余万元,惠及困难学生14.02万人次。启动了城区学校提质改造,礼雅小学春季投入使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划片招生,有效化解县城小学和初中“大班额”问题。建设了18所农村合格教学点、2所乡镇合格幼儿园、38所山村幼儿园,进一步缓解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就近入园难题。职业中专扩招特色专业,一中高考本科录取率56.2%,获全市教育教学先进奖。

文化事业

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7个,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博物馆、纪念馆共5个。实现乡镇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年完成送戏下乡85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6%、99.62%;有线电视用户1.73万户。参于文化经营单位121家、从业人员587人、总资产4857.5万元。

卫生事业

2017年末卫生医疗机构齐全。县级医疗机构有县直公立医院2家、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一家;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9人,注册护士499人;医疗机构床位923张。农村医疗机构有乡镇卫生院21个,村级卫生室142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85人。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怀化市中医院组建了两个“医联体”,在11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远程诊疗室,家庭医生签约7.26万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7.21万份。县民族中医医院整体搬迁,独坡等5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竣工,合乡并村后设置村卫生室105所、村医疗点37个,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等工作有效落实,连续十四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0207元,增长1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7元,增长16.6%。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10.5元,增长17.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006.4元,衣着消费支出492.9元,居住类支出1313.4元,这三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57%,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吃、穿、住”占比重逐步下降,“文、教、娱”消费支出占比加大。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人员683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10人。2017年末参加机关社保养老保险6697人,征缴基金10306万元;企业养老保险8469人,征缴基金2811万元。城镇职工医保12350人,城乡居民医保21.27万人,参保率99.27%,征缴基金分别为4671万元、3729.4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10806人、17373人、8130人,征缴基金分别为134.9万元、765万元、205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4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680户,7400余名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投资2600万元改造城市棚户区(货币安置)100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

环境保护

落实国家环保督察、国家林业检查、国家土地督察整改要求,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1.07个问题、市级交办的7个环境突出问题、3个环境信访问题整改到位。国家林业局贵阳专员办交办的1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国土资源部武汉督察局交办的55个问题月底前整改基本到位。环境治理扎实有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取缔黄标车156辆,整治一批涉矿企业,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3%以上,连续第四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推进水污染治理,取缔晒口库区和菁芜洲河段养鱼网箱,划分了畜禽养殖“三区”,对禁养区畜禽养殖进行退养。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227名,查处河道非法采砂12起。大力实施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和防疫工作,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临口河段完成小流域治理。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治理1.2万亩,改造标准化农田0.42万亩,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保护更加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927.0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1.5%。区划66.15万亩天然林保护区。落实天然商品林停伐试点补助。严格执行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计划,2017年减伐2.2万立方米。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实施。生态修复2.5万亩、侗寨绿化6.6万株,飞机防治马尾松松毛虫11.5万亩。实施公路景观林相改造,万佛山至龙底、双江至县溪、通坪公路马家坝路段森林景观工程完工,在高速公路沿线完成裸露山地生态修复239亩。[5]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历史上南北经济、文化交往大都通过通道县城(今县溪镇)孔道。宋崇宁二年(1103),官吏王祖道从罗蒙(通道始建县名)筹划治理广西,安抚平定侗乡907峒,集结六万四千壮丁,开通道路一千二百里,"自以为汉唐以来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图"。从此沟通湘、桂、黔毗邻地带,因此改罗蒙县为通道县,通道县名始此。

侗族文化

通道风情浓郁,民风淳朴。侗族语言、服饰、歌舞、饮食等13个方面习俗,保存十分完整,独具特色,魅力迷人。全县有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侗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有侗族大歌、喉路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市级传承人34人,有获得“田汉新剧目奖”的全国首台大型侗族原创歌舞《哆嘎哆吔》,有远赴海外演出的原生态舞蹈《咯啰打打》。通道县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的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道侗族村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堪称和谐社会“原始版本”。

侗族习俗:通道侗族文化独特。独特的侗族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体育、合款、祭萨、习俗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民族建筑方面,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堪称侗族建筑的“三宝”;在民族服饰方面,以侗锦、侗帕、侗带最负盛名,其工艺之精湛,色彩之艳丽,图案花纹之美观,可谓巧夺天工;在民族饮食方面,侗家的腌肉鱼、腌碎骨、腌菜、油茶、苦酒等,都别具风味;在民族歌舞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民间无日不歌无不舞,流传至今的乐器多达数十种。歌和舞蹈以侗戏、琵琶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韵,曾震撼法国巴黎、名扬世界;在民族体育方面,侗乡又称为“民族体育之乡”,传统的抢花炮、射弩、高脚马、哆毽、荡秋千等已被列入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在祭萨讲款、为也等民间习俗方面,源远流长,迄今为止许多侗族村寨在举行祭祀或庆典纪念活动中,仍然保留了祭萨、讲款、为也等习俗。

芦笙

民族工艺:通道侗族人民的民族工艺,主要有侗锦、侗布、银饰、竹木工艺品等。制作的芦笙、葫芦、侗锦袋是很好的纪念品。

饮食特点:通道侗族饮食极具民族特点。侗族人民嗜酸,故侗族菜肴以腌菜为主料,侗族也善于充分利用当地产的山珍,如蜂蛹、岩蛙、竹鼠、竹笋为自己饮食的菜肴。另外,侗族的油茶、苦酒、侗粑也独具丰味。在重大节日和贵客来临,各家各户都拿出饭菜摆成长席吃“合拢席”,民族风情浓郁。

侗族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6]

风景名胜

万佛山景区

万佛山是万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她南与将军山相接,北与紫云山相连,面积28.04平方公里,是通道面积最大的一个景区。主要景点有“天生鹊桥”、“金龟觅食”、“神州海螺”、“仙人居”、“望夫岩”,“三十六湾森林迷宫”等自然奇观。

万佛山是该区的主峰,海拔635米。登临山顶,俯视山下,近千座山峰,在云雾缠绕中拔地而起。千峰万壑在这飘遥云海之中,时隐时现,恍若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浩瀚的林海,无边的枫叶,磅礴的云涛,给万佛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皇都侗文化村

皇都侗文化村距县城10公里,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等4个纯侗族村寨组成。1995年开始对外经营,是集侗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是通道的“美人窝”。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是湖南省首批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拦门酒、合拢宴妙趣横生,普修桥、鼓楼工艺精湛,被列为中国八个经典村落景观之一。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安康有序,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被无数文人墨客称为和谐美丽的世外桃源。

芋头古侗寨

芋头古侗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有640多年历史,清顺治年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叉布置的7个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建芋头廻龙桥、牙上鼓楼、龙氏鼓楼,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修建芦笙古楼、龙门,维修古驿道等。古侗寨因山就势,建筑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凉亭、古井、萨岁坛、吊脚楼等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被专家称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有侗乡的“小布达拉宫”之美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底生态漂流景区

龙底生态漂流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离县城39公里,龙底河源于城步南山,高山流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原始、古朴自然,风景四季迷人,有“天然的矿泉水漂流”之称。也是难得的神奇生态大氧吧,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9万个/立方米。漂流河段10公里,落差百余米,水流大小适中,漂流时间3—4小时,共有深浅急滩50余处。漂流中,游人自操船桨、追波逐浪、冲刺激流。惊险刺激、浪漫自由、回归自然、自助游乐是龙底漂流的显著特色。龙底漂流的20多处知名险滩拼搏冲浪,其中洞上天河以游人腾云漂,红船天上落“被称为南国第一漂”,是湖南百佳景点、湖南休闲新八景之一。

神仙洞景区

神仙洞景区位于通道县万佛山镇江寨村,距县城30公里。神仙洞景区东南紧邻七星山景区,西北与将军山景区相接。景区整体以幽深、险峻为特色,景区内以神仙洞峰、大寨岩为主体的丹霞群峰陡峭壮丽,是丹霞地貌发育较为完美的地带。神仙洞峰海拔近600米,以该峰为中心,周围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约25座,海拔459-500米的山峰30余座。神仙洞峰北面的大寨岩海拔657.8米,是整个景区内丹霞地貌的最高峰。

神仙洞天然出露于山体之中,洞口出露于崖壁中间,洞口高约25米,宽约35米,洞深23米,它是在数亿年风化流水作用下形成的丹霞洞穴地貌,在丹霞地貌中洞穴地貌比较常见,但像神仙洞这么大规模的洞穴能得以保存是非常罕见的。

神仙洞景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峰林状丹霞地貌类型丰富,其地质构造和地层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风景区内极为罕见、奇妙无比的峰、崖、谷、洞为主体的丹霞地貌,遍布奇景异观,极具美学观赏价值;景区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国内同类地质类型不可多得的生物研究基地;同时神仙洞景区内宗教文化浓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祈福圣地。

玉带河千水滩旅游度假区

玉带河千水滩旅游度假区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杏花村,占地面积3000亩,距县城10公里,距包茂高速公路万佛山出口2.5公里。该景区以玫瑰、兰花产业为基础,集种植、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同时结合园区特有资源和民族风情延伸出旅游、休闲、娱乐、体验、养生、养老、观光,以及玉带河游船、千水滩逍遥漂流、百亩草坪、民族文化风情体验等。

通道转兵纪念馆

通道转兵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通道转兵纪念馆和红军长征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两部分组成。

通道转兵纪念馆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由序厅等5个展厅组成,陈展面积1600平方米。通过采用现代声、光、电等手段,以大量的图片、雕塑、绘画、实物资料、珍贵文物等来展示中央红军长征时在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和通道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历史史实,以及1930年12月--1934年12月的4年间,红七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三路红军过通道时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和部队官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恭城书院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后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原址重建,更名“恭城书院”。书院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四部分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建筑群,并沿纵轴排列于一线,是少数民族地区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学馆。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长征途径通道时,在恭城书院召开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主张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主张得到周恩来、朱德等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通道转兵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2002年,恭城书院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国30条、湖南省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被省政府列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被第二炮兵部队列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列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独岩民俗风情园

独岩民俗风情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距县城中心2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处于万佛山丹霞地貌区的最南端,已建有旅游度假区、文化娱乐区,水上娱乐区、自然风光游览区等。主要景点有:独岩、青云寺、奇石山庄、21层世纪鼓楼、世纪苑、松月桥、水上乐园、独峰攀登、迎宾楼、民族食苑、芦笙歌舞表演场等。这里数十座石山平地而起,峻峭挺拔。独岩湖边是一座精美的供游人休息的风雨桥,桥边还有一个别致的侗家茶楼。青云寺环境幽雅,四周青松翠竹环抱,是佛教圣地,青云峰海拔606米,有“独岩挺秀”的美誉。[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