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车尔尼雪夫斯基

增加 54 位元組, 3 年前
参考文献
| 圖像 = [[File:车尔尼雪夫斯基.jpg|缩略图|居中|[http://lywb.lyd.com.cn/images/2012-10/29/1351469604046wzj2a138_b.jpg 原图链接]]]}}
同义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般指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国]]唯物主义 [[ 哲学家 ]] 、文学评论家、 [[ 作家 ]] ,革命民主主义者。生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毕业于当地一个神学院,兼修英、法、德、意、希腊和拉丁语,另外还有古斯拉夫语,也正是在这座学校,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文学结缘。1853年,18岁的他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大学时代接近进步组织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受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这段时间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1856年起参加进步刊物《[[现代人]]》编辑工作。1862年被捕入狱,关押在[[彼得堡罗]]要塞,后又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1889年去世,享年61岁。
[[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但是俄国著名作家,而且是19世纪60年代反对沙皇农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的启蒙者。他的活动曾经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高度评价。列宁称赞他“从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29/3619.html |title=1889年10月29日 车尔尼雪夫斯基逝世| accessdate=2003-08-01}}</ref>
= 人物 = 生平==[[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 [[ 神父 ]] 家庭,1889年10月29日卒于同地。1846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起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后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热衷人本主义思想。并于1848年结识了对农奴制持否定立场的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成员,从此开始阅读法国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返回故乡,曾在中学任语文教师。1853年同本地医生女儿结婚。同年迁居[[圣彼得堡]],并着手写作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后来参加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1854年发表《[[阿甫杰耶夫中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和评论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剧《贫非罪》等文章,强调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倾向性的重要意义。1855年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发表代表作《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在漫长的流放期间,他继续写了许多小说和文章,其中保存下来的只有长篇小说《[[序幕]]》(1867~1869)。它描绘农奴制改革前夜的俄国社会斗争,刻画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形象——伏尔庚和列维茨基。1883年由于健康原因获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写了《回忆屠格涅夫与杜勃罗留波夫的关系》、《[[人类知识的特征]]》等文章。1889年6月被准许返回故乡萨拉托夫。4个月后,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ref name="词都">{{cite web |url=http://www.dictall.com/indu43/69/436970490DB.htm |title=补充资料-车尔尼雪夫斯基| accessdate=2015-04-20}}</ref>
 == 个人 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除了小说《怎么办?》,还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等等。<ref name="搜狐网">{{cite web |url=http://cul.sohu.com/s2013/zenmeban/ |title=车尔尼雪夫斯基:影响习近平的俄国作家| accessdate=2015-04-20}}</ref>
==学术思想==
===哲学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思想,同时受到[[费尔巴哈]]的深刻影响。他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过决定性作用,直到晚年他仍自称自己始终是费尔巴哈的忠实信徒。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包含着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不理解物质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把知识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他把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认为人类生活的物质的和道德的条件,支配着社会生活方式的经济规律,人们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确它们适应“人类本性”要求的程度。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使他始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缺陷。列宁指出,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
==人物评价==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继贵族革命家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二代俄国革命战士,即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战斗不止。他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被列宁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则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宣扬的仍然是空想社会主义,他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相信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并把农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这使他成为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创始者之一。他的这些错误观点对以后俄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大事年表==
1828年7月24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市。
同年10月病逝。
= 小故 =軼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书。有一天早晨, 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俄国人]]
[[Category:哲學家]]
[[Category:作家]]
97,8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