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超额剩余价值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超额剩余价值是中国专有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录

名词解释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竞争激烈。某个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对比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

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②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

③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剩余价值是交换得来的货币量减去投入的货币量所剩余的货币量。尽可能追逐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