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资治通鉴·齐纪·魏迁洛阳

资治通鉴·齐纪·魏迁洛阳本文阐述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故事,表达了迁都与其说是一次迁都,不如说是鲜卑政权的一次全面汉化改革运动。

目录

原文

(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①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②,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③,使太常卿王谌筮④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⑤,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⑥曰:“陛下奕叶重光⑦,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⑧,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⑨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⑩,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①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②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③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④中土,以经略四海⑤,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⑥,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⑦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①;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②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③,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④于马前。帝曰:“庙算⑤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⑥,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⑦,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⑧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李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鼎①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行游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②,俟群臣经营毕功③,然后备文物、鸣和鸾④而临之。”帝曰:“朕将巡省州郡,至邺⑤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异同,谓卫尉卿⑥、镇南将军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浅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适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⑦,一以相委。”

作品注释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称元宏,鲜卑人。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的都城。

②齐:南朝的齐。

③斋于明堂左个:在明堂南厢的东头大厅。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④太常卿:官名,秦置奉常,汉改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选试博士。其后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谌:(chén)。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

⑤汤、武革命:商汤讨伐夏,周武王讨伐商,都是改朝换代的征伐。这是革卦的卦辞。

⑥任城王澄:拓跋澄,孝文帝叔父,北魏迁都的重要支持者。

⑦奕叶重光:指孝文帝继承北魏先世光辉的基业。奕叶,即奕世,累世。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

⑧繇(yáo):《易经》的“繇辞”,即卜辞。大人虎变: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

⑨沮:动词,令……沮丧。

⑩解:消失,消解。

①逆:迎上前去。

②沮:同“阻”,阻挠。

③屏(bǐnɡ):屏退,让人退下。

④卜宅:选择住地。这里指迁都。

⑤经略四海:经营治理天下。

⑥习常恋故:习惯于旧有的、已经成为常例的事物,恋旧。

⑦子房:张良,汉初刘邦的谋臣。

①济河:渡河。

②霖雨:连绵大雨。

③戎服:穿着军服。

④稽颡(sǎn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⑤庙算:朝廷确定的谋略。

⑥混壹:统一天下。

⑦斧钺有常:斧和钺,古代兵器,用于斩刑。这里借指重刑。常,规矩,规则。

⑧辍(chuò):停止,停息。

①定鼎:这里指迁都。

②代都:即平城。

③俟(sì):等。经营毕功:指营建都城的工程结束。

④备文物、鸣和鸾:准备好车驾及典章文物(迎接孝文帝)。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

⑤邺(yè):今河北临漳境内。

⑥卫尉卿:官名,统率卫士守卫宫禁。

⑦留台庶政:平城政府中的各种政务。

译文

永明十一年(493年),魏孝文帝因为平城寒冷,六月都会下雪,又常有风沙,因此想要迁都洛阳;但担心群臣不愿意,于是声言要大举伐齐,以此胁迫众人。在明堂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革卦就是‘汤、武革命,顺乎天命应乎人心’。这是大吉!”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繇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啦?”拓跋澄答道:“陛下龙兴已久,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而不说话。”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上次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明堂上我之所以发怒,是因为怕人人竞相发言,破坏我的大计,所以故意疾言厉色,不过为了震慑百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孝文帝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日之事实在是不容易,但国家在北方兴起,迁都到平城,此地是适合打仗的地方,不适合推行文治。如今要移风易俗,实在艰难,朕因此想迁都中原,你有什么看法?”拓跋澄说:“陛下想迁居中原,以经营天下,这本来就是周、汉两朝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人风俗恋旧保守,知道之后必定惊扰,阻力重重,你有什么办法?”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可以办得到的,陛下乾纲独断,反对的人又能做什么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

六月,丙戌,孝文帝下令建造黄河上的桥,准备出师时渡河用。

九月戊辰,孝文帝渡过黄河,庚午至洛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为什么?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经营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如今做出这么大的场面,最后如果取消征伐,怎么做后人的榜样?朕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以为如何?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那么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李冲进言:“陛下将定都洛邑,则新都的宗庙宫室,并非立刻可以建成。希望陛下暂回平城,待群臣将都城营造完毕,再具仪仗车驾,迎候陛下驾临。”孝文帝说:“朕要去巡省州郡,在邺城稍作停留,初春就会回洛阳,不宜北回旧都了。”于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将迁都之事告知留下的百官,说:“今日是真正的‘革’了。任城王要好好努力!”孝文帝知道群臣意见不一,对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说:“你觉得迁都之事如何?”于烈答道:“陛下英明的谋略看得深远,不是愚笨和浅陋之辈可以猜测得到的。如果诚心来说,愿意迁都和怀恋旧地,各占一半吧。”皇帝说:“你既不提出反对,也就是赞同,我深深感念你不说出反对的话的好处。”派他还镇平城,说:“旧都的一切政务,全都委托给你了。”[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