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资治通鉴·汉纪·宦官专权

资治通鉴·汉纪·宦官专权出自《资治通鉴》。东汉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何进听要诛灭宦官反遭杀害。

目录

作品原文

(中平元年)是时中常侍①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贵宠,上常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②宫室。上尝欲登永安候台③,宦官恐望见其居处,乃使中大人④尚但谏曰:“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上自是不敢复升台榭。及封谞、徐奉事发,上诘责⑤诸常侍曰:“汝曹常言党人⑥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⑦者。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⑧通,为可斩未?”皆叩头曰:“此王甫、侯览⑨所为也!”于是诸常侍人人求退,各自征还宗亲、子弟在州郡者。

(中平六年)初,帝数失皇子,何皇后①生子辩,养于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协,董太后②自养之,号曰“董侯”。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③,属协于蹇硕④。丙辰,帝崩于嘉德殿。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协,使人迎进,欲与计事;进即驾往。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⑤道归营,引兵人屯百郡邸⑥,因称疾不入。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协年九岁。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⑦。

进既秉①朝政,忿蹇硕图②己,阴规③诛之。袁绍④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诸宦官。进以袁氏累世贵宠,而绍与从弟虎贲中郎将⑤术皆为豪杰所归,信而用之。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以颙为北军中候⑥,攸为黄门侍郎⑦,泰为尚书⑧,与同腹心。攸,爽之从孙也。蹇硕疑不自安,与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书曰:“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与赵忠等议,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庚午,进使黄门令⑨收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

票骑将军董重,与何进权势相害①,中官挟重以为党助。董太后每欲参干政事,何太后辄相禁塞②,董后忿恚,詈③曰:“汝今辀张,怙④汝兄耶!吾敕票骑断何进头,如反手耳!”何太后闻之,以告进。五月,进与三公共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等交通⑤州郡,辜较⑥财利,悉入西省⑦。故事,蕃后不得留京师⑧;请迁宫本国。”奏可。辛巳,进举兵围票骑府,收董重,免官,自杀。六月,辛亥,董后忧怖,暴崩。民间由是不附何氏。

作品注释

①中常侍:宫廷内官名。秦称中常侍官,由宦者担任,间用士人。汉沿称中常侍。

②拟则:效法,模仿。

③永安候台:洛阳皇宫里可以登高望远的高台。

④中大人:宦官。

⑤诘责:责问。

⑥汝曹:你们。党人:指反对宦官的官员和太学生。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之争日益激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⑦伏诛:伏法,被处死。

⑧张角:黄巾起义领袖。

⑨王甫、侯览:东汉末宦官的代表人物,敛财勒索,迫害党人。

①何皇后:出身屠家。何家贿赂宦官郭胜而使之入宫,得到灵帝宠幸,生皇子刘辩,光和三年(180年)立为皇后。后来何皇后鸩杀也生有皇子的王美人,几乎遭到废黜,经由宦官说情方罢。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刘辩继位,何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执政。其兄大将军何进以录尚书事辅佐朝政,欲诛专权跋扈的宦官,由于何太后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反而被宦官所杀。后董卓废刘辩为弘农王,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迁太后于永安宫,将其鸩杀。

②董太后:灵帝母亲,刘苌之妻,称孝仁皇后。

③疾笃:病重。

④属(zhǔ):托付。蹇硕:东汉时期的宦官,手握兵权。

⑤儳(chán)道:近路,捷径。

⑥百郡邸:诸郡设在京师的办事处。

⑦录尚书事:东汉以后,中央行政均归“尚书”处理,“录”是总领的意思,录尚书事独揽大权,无所不管。[1]

①秉:主持。

②忿:怀恨。图:图谋。

③规:谋划,制定。

④袁绍:东汉末年重要军阀,出身大族,祖上四世三公,在诸侯中很有影响。

⑤从弟:堂弟。虎贲(bēn)中郎将:掌宿卫,无常员,多至千人。虎贲,比喻勇猛。

⑥北军中候:官名,东汉置,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

⑦黄门侍郎:官名,西汉时郎官给事于黄门(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设为专官,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⑧尚书: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汉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以后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⑨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掌管省中宦官。[1]

①票骑将军:即骠骑将军。汉武帝置,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害:妨害,有冲突。

②禁塞:阻止。

③忿恚(huì):愤恨。詈(lì):骂。

④辀(zhōu)张:跋扈,专横。怙(hù):倚仗,凭借。

⑤恽:(yùn)。交通:相互勾结。

⑥辜较:搜刮聚敛,指对财利的把持。

⑦西省:汉永乐宫之司署,掌管宫内罪罚。

⑧蕃后不得留京师:封国王后不可以留在洛阳。

作品译文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贵宠,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亲,赵常侍是我母亲。”因此宦官无所畏惧,都建造了宅第,规格跟宫室差不多一样。灵帝曾经想要登永安候台,宦官怕皇帝望见他们的宅第,就派中大人尚但劝谏说:“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灵帝自此不敢再登台榭。等到封谞、徐奉事发,灵帝质问诸常侍:“你们经常说党人欲为不轨,所以都要将他们禁锢起来,甚至有因此被处死的。如今党人为国效力,你们反倒和张角勾结,这样的罪行应该斩首吗?”诸常侍都叩头说:“这是王甫、侯览所做的事。”于是诸常侍人人求退,各自将其在州郡的宗亲、子弟召回。

中平六年(189年),起先灵帝屡次丧子,何皇后生子刘辩,交给道人史子眇家抚养,刘辩被称为“史侯”。王美人生子刘协,由董太后自己抚养,称为“董侯”。群臣请立太子。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想要立刘协,犹豫未决。恰巧皇帝病重,于是就将刘协托付给蹇硕。丙辰,灵帝崩于嘉德殿。蹇硕当时正在宫里,想要先杀了何进而立刘协,于是派人去接何进,说要与他共同议事。何进立即前往。蹇硕司马潘隐与何进是旧交,迎上前来,朝他使了个眼色。何进大惊,骑马从捷径归营,带兵入驻百郡邸,称病不进宫。戊午,皇子刘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尊何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处理政事,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刘协时年九岁。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和大将军何进共同统领尚书事,总管一切政要。

何进主持朝政之后,怀恨蹇硕曾经图谋杀害自己,决定暗中策划杀掉他。袁绍就举荐了亲信门客张津,劝何进杀掉全部宦官。何进因为袁氏世代地位崇高,而袁绍与其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都为豪杰信任归附,所以非常信任他们,予以重用。何进又广泛地征召人才,召集了智谋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任命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视他们为心腹。荀攸是荀爽的侄孙。蹇硕心中不安,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写信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执掌政权,如今与天下党人图谋诛杀先帝左右的宦官,想要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还掌握着禁兵的缘故,所以暂时不敢动手,尚在犹豫中。如今应该关闭宫门,迅速抓捕何进并且杀死他。”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乡,何太后与何进能有今天,郭胜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和何进很亲近;他和赵忠等人商量,不接受蹇硕的计策,而是把信给何进看了。庚午,何进派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也就接收了他所统带的全部军队。

骠骑将军董重和何进在权势上发生冲突,宦官挟董重之力以为援助。董太后每每想干预政事,何太后就阻止她,董太后愤怒地骂道:“你如今气焰嚣张,不过仗着你兄长的权势罢了。我下令骠骑将军斩下何进的头,可是易如反掌。”何太后听到了,就告诉了何进。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称:“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人和地方勾结,搜刮来的财货全部运到永乐宫。按照旧例,封国王后不得留在京师;请让董太后迁回本国。”何太后同意了。辛巳,何进带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去其官职,董重自杀。六月辛亥,董后担忧害怕,猝死。民间因此不肯依附何氏。[1]

作品评析

东汉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虽然有朝臣要剪除他们的势力,却一直没有成功。灵帝生前非常信任宦官,临终时也将幼子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灵帝的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出,外家贵盛,尤其是皇后的兄长何进为大将军;所以皇子刘辩在强大的外戚势力的保护下即位,何进兄妹掌握了大权。

当时何进听从了袁绍的意见,要诛灭宦官,但每每受制于太后而不能成功。于是袁绍建议他召外地兵马以要挟太后,进而让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何进的计划还没有施行,就被宦官得知而遭致杀害。他的部属因此联手攻入皇宫,将所有宦官全部杀死,紧接着,被何进召入长安的各地武装开始彼此混战,东汉也就名存实亡了。[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