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资本总公式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资本总公式是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目录

名词解释

资本总公式即资本的流通公式,资本总公式为:G—W—G'(G'=G+m),W代表商品,G代表作为资本的货币,G'代表价值增殖后的货币,它表明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价值增殖。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资本在流通中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解决

a.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再创造出一份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

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货币上,因为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所以,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过程中间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变化,而不会自行增殖。因此,价值增殖一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就是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商品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且这一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