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贝克勒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85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YH對話 | 貢獻
參考來源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贝克勒尔
 +
|圖片 = [[ File:201211282202024712463983.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B4%9D%E5%85%8B%E5%8B%92%E5%B0%94&src=tab_www&correct=%E8%B4%9D%E5%85%8B%E5%8B%92%E5%B0%94&ancestor=list&cmsid=b35e2a69cbf1e3cb8e6d7d27df65b67c&cmras=0&cn=0&gn=0&kn=0&fsn=76&adstar=0&clw=254#id=1ef052a68831503bf503f0c528e925f2&currsn=0&ps=56&pc=56 原圖鏈接][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421108.html 来自中国大学生在线]]]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852年
 +
| 國籍 = 法国
 +
| 别名 =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
| 職業 = 物理学家
 +
| 知名原因 =  发现天然放射性
 +
| 知名作品 =   
 +
}}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85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夫妇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 法国]] 物理学家。185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和[[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夫妇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 诺贝尔]] 物理学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行 16: 行 28:
 
 职业:物理学家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巴黎理工大学
+
 毕业院校:[[ 巴黎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主要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行 22: 行 34: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贝克勒尔出生在一个科学家世家,他的祖父是一名科学家,研究的是电解质,而他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太阳辐射和磷光,他也是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天然放射性,他的儿子还是一个物理学家,一家四代都是物理学家,令人称奇。
+
 贝克勒尔出生在一个科学家世家,他的祖父是一名科学家,研究的是电解质,而他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研究的是[[ 太阳]] 辐射和磷光,他也是物理学家研究的是[[ 天然放射性]] ,他的儿子还是一个物理学家,一家四代都是物理学家,令人称奇。
  
 
 实际上贝克勒尔的早期工作并不是研究天然放射性,而是集中于光的平面偏振,还有就是磷光现象和晶体对光的吸收。同时他还对地磁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一直到1896年,在一次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之后他开始对天然放射性进行研究。
 
 实际上贝克勒尔的早期工作并不是研究天然放射性,而是集中于光的平面偏振,还有就是磷光现象和晶体对光的吸收。同时他还对地磁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一直到1896年,在一次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之后他开始对天然放射性进行研究。
  
 对于放射性的研究我们知道的最熟悉的人就是居里夫人夫妇,他们两个因为人工提炼除了放射性物质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贝克勒尔的发现为他们后来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
 对于放射性的研究我们知道的最熟悉的人就是居里夫人夫妇,他们两个因为人工提炼除了放射性物质镭获得了[[ 诺贝尔]] 物理学奖。但是贝克勒尔的发现为他们后来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铀是现在核武器最重要的元素,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但是这一切的源泉都来自于贝克勒尔的发现,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天然放射性,至此打开了一个物理学研究的新局面。贝克勒尔的后半生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直到1908年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ref>[http://www.guoxuedashi.com/b/9/243043/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ref>
 
 铀是现在核武器最重要的元素,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但是这一切的源泉都来自于贝克勒尔的发现,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天然放射性,至此打开了一个物理学研究的新局面。贝克勒尔的后半生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直到1908年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ref>[http://www.guoxuedashi.com/b/9/243043/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ref>
  
 
=='''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
 
+
[[ File:01300000247011130950399176123 s.pn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B4%9D%E5%85%8B%E5%8B%92%E5%B0%94&src=tab_www&correct=%E8%B4%9D%E5%85%8B%E5%8B%92%E5%B0%94&ancestor=list&cmsid=b35e2a69cbf1e3cb8e6d7d27df65b67c&cmras=0&cn=0&gn=0&kn=0&fsn=76&adstar=0&clw=254#id=38da94493b2a1c0f171c52ed19b33ddb&currsn=0&ps=56&pc=56 原圖鏈接][http://www.baike.com/wiki/%E8%B4%9D%E5%85%8B%E5%8B%92%E5%B0%94 来自互动百科]]]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于1852年12月15日生于巴黎,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家庭。他的父亲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是位应用物理学教授对于太阳辐射和磷光有过研究。他的祖父叫安东尼·塞瑟,皇家学会会员,是用电解方法从矿物提取金属的发明者。
+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于1852年12月15日生于[[ 巴黎]] ,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家庭。他的父亲[[ 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 是位应用物理学教授对于太阳辐射和磷光有过研究。他的祖父叫[[ 安东尼·塞瑟]] ,皇家学会会员,是用电解方法从矿物提取[[ 金属]] 的发明者。
  
 
1872年贝克勒尔进入综合工艺学院,后来在1874年进入登塞特夏萨斯地方政府任职。
 
1872年贝克勒尔进入综合工艺学院,后来在1874年进入登塞特夏萨斯地方政府任职。
行 38: 行 50:
 
1877年成为工程师,1894年晋升为总工程师。
 
1877年成为工程师,1894年晋升为总工程师。
  
1888年.他取得了科学博士学位。
+
1888年.他取得了科学[[ 博士]] 学位。
  
 
 从1878年起他被任命为自然历史博物院的助教,继承了他父亲在艺术工艺学院的应用物理学讲座。
 
 从1878年起他被任命为自然历史博物院的助教,继承了他父亲在艺术工艺学院的应用物理学讲座。
  
1892年贝克勒尔被任命为巴黎博物院自然历史部的应用物理学教授。1895年成为综合工艺学院的教授
+
1892年贝克勒尔被任命为[[ 巴黎]] 博物院自然历史部的应用物理学教授。1895年成为综合工艺学院的教授。
 
 
贝克勒尔的早期工作集中于光的平面偏振、磷光现象和晶体对光的吸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他还研究过地磁问题。1896年由于他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而使他早年的研究工作退居次要地位。
 
 
 
贝克勒尔在与H.彭加勒(Poincare)讨论了一次新近由伦琴发现的辐射(X射线)及在真空管子中同时产生磷光的现象之后,他决定去研究在X射线与天然发生的磷光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联系。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有一些铀盐。铀盐的磷光可以用来曝光。当他把铀盐放近被不透光的纸包封着的照相底片时,发现照相底片被曝光。这种现象对于所有试验过的铀盐来说都同样存在,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这是铀原子的一种特性。后来,贝克勒尔证明,这种射线是铀放射的。这种射线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它的发现者的姓氏命名。这种射线可使气体电离,但它不同于X射线,能被电场或磁场偏转。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另一半奖金授予皮埃尔·居里夫妇,奖励他们对贝克勒尔射线所作的研究
 
  
贝克勒尔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多种刊物上,特别<<Annales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和<<Comptes Rendu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
1889年贝克勒尔被选为[[ 法国]] 科学院院士并继拜特洛担任科学院的终身秘书S他是林赛科学院院士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889年贝克勒尔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并继拜特洛担任科学院的终身秘书S他是林赛科学院院士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900年被任命为荣誉军团的军官。  
 
1900年被任命为荣誉军团的军官。  
  
 贝克勒尔与一位土木工程师的女儿米勒 捷宁结婚。1878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吉昂,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是贝克勒尔家族的第四代物理学家。
+
 贝克勒尔与一位土木工程师的女儿米勒. 捷宁结婚。1878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 吉昂]] ,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是贝克勒尔家族的第四代物理学家。
  
 
1908年8月25日A· H·贝克勒尔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ref>[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info/mid/151016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生平简介],无尽的爱纪念网</ref>
 
1908年8月25日A· H·贝克勒尔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ref>[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info/mid/151016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生平简介],无尽的爱纪念网</ref>
  
 
=='''去世原因'''==
 
=='''去世原因'''==
 
+
[[ File:1309180810065937519b5a2.jp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B4%9D%E5%85%8B%E5%8B%92%E5%B0%94&src=tab_www&correct=%E8%B4%9D%E5%85%8B%E5%8B%92%E5%B0%94&ancestor=list&cmsid=b35e2a69cbf1e3cb8e6d7d27df65b67c&cmras=0&cn=0&gn=0&kn=0&fsn=76&adstar=0&clw=254#id=0787b03a67313db4fc45e4686d0f2119&currsn=0&ps=56&pc=56 原圖鏈接][http://m.kms88.com/news/html/2013/0918/225907.html 来自矿秘书网]]]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是在1896年3月,也正是因为发现了放射性才导致贝克勒尔的死亡。那时候他发现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贝克勒尔认为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后来的一次实验证实了他的这种想法。
+
 贝克勒尔发现[[ 天然放射性]] 是在1896年3月,也正是因为发现了放射性才导致贝克勒尔的死亡。那时候他发现双氧铀[[ 硫酸钾盐]] 放在一起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贝克勒尔认为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后来的一次实验证实了他的这种想法。
  
 
 因为在发现放射性的初期,当时的人还不知它能危害健康,贝克勒尔的实验都是在毫无防护下进行的,长期接触放射物质会使人的健康遭受严重损害,最终贝克勒尔死于辐射,当时他只有五十多岁。<ref>[http://www.guoxuedashi.com/b/9/243043/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ref>
 
 因为在发现放射性的初期,当时的人还不知它能危害健康,贝克勒尔的实验都是在毫无防护下进行的,长期接触放射物质会使人的健康遭受严重损害,最终贝克勒尔死于辐射,当时他只有五十多岁。<ref>[http://www.guoxuedashi.com/b/9/243043/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ref>
行 66: 行 72:
 
=='''放射性的发现'''==
 
=='''放射性的发现'''==
  
 亨利·贝克勒尔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擅长于荧光和磷光的研究。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 些X 射线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庞加莱(H.Poincaré)。庞加莱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96年1月20日法国科学院开会,他带去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并展示给与会的科学家。这件事大大地激励了亨利·贝克勒尔的兴趣。他问这种穿透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一射线似乎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上发出的。贝克勒尔推想,可见光的产生和不可见X射线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同一机理。
+
 亨利·贝克勒尔是[[ 法国]] 科学院[[ 院士]] ,擅长于荧光和磷光的研究。1895年底,[[ 伦琴]] 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 些[[X 射线]] 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 庞加莱]] (H.Poincaré)。庞加莱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96年1月20日法国科学院开会,他带去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并展示给与会的科学家。这件事大大地激励了亨利·贝克勒尔的兴趣。他问这种穿透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一射线似乎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上发出的。贝克勒尔推想,可见光的产生和不可见X射线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同一机理。
  
 第二天他就开始试验荧光物质会不会产生X射线。然而,贝克勒尔最初的一些实验却是失败的。正在这个时候,庞加莱在法国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 绍X 射线的文章,文章又一次提到荧光物质是否会同时辐射可见光和X射线的问题。贝克勒尔读到后很受鼓舞,于是再次投入荧光和磷光实验,终于找到了铀盐有这种效应,他用两张厚黑纸包了一张感光底片,纸非常厚,即使放在太阳光下晒一整天也不致使底片感光。他在黑纸上面放一层铀盐,然后一起拿到太阳光下晒几小时,显影之后,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质的黑影。然后他又在磷光物质和黑纸之间夹一层玻璃,也做出了同样的实验,证明这一效应不是由于太阳光线的热使磷光物质发出某种蒸气而产生化学作用所致。于是得出结论。铀盐在强光照射下不但会发射可见光,还会发出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
 第二天他就开始试验荧光物质会不会产生X射线。然而,贝克勒尔最初的一些实验却是失败的。正在这个时候,庞加莱在法国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 绍[[X 射线]] 的文章,文章又一次提到荧光物质是否会同时辐射可见光和X射线的问题。贝克勒尔读到后很受鼓舞,于是再次投入荧光和磷光实验,终于找到了铀盐有这种效应,他用两张厚黑纸包了一张感光底片,纸非常厚,即使放在[[ 太阳]] 光下晒一整天也不致使底片感光。他在黑纸上面放一层铀盐,然后一起拿到太阳光下晒几小时,显影之后,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质的黑影。然后他又在磷光物质和黑纸之间夹一层[[ 玻璃]] ,也做出了同样的实验,证明这一效应不是由于太阳光线的热使磷光物质发出某种蒸气而产生化学作用所致。于是得出结论。铀盐在强光照射下不但会发射可见光,还会发出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贝克勒尔这一结论并不正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作出了真正的发现。
 
 贝克勒尔这一结论并不正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作出了真正的发现。
行 74: 行 80:
 
1896年3月2日法国科学院又该举行例会,贝克勒尔准备再次报告自己的实验进展。他原想再作一些试验,可是2月26日、27日连续阴天,见不到阳光。他只好把所有的器材放在抽屉里,铀盐也搁在包好的底片上,等待好天气。正当他为阴雨不止而焦急时,一种职业性的灵感使他作出决定,虽然底片没有曝光,也洗出来试试看。没有想到,洗出的底片和曝过光的一样黑。这件事使他恍然大悟,原来铀盐的辐射在黑暗中也照常进行,无需强光的照射。显然这是与X射线有根本区别、穿透力也很强的另一种辐射。贝克勒尔肯定这是铀盐自发的辐射,就取名为铀辐射。
 
1896年3月2日法国科学院又该举行例会,贝克勒尔准备再次报告自己的实验进展。他原想再作一些试验,可是2月26日、27日连续阴天,见不到阳光。他只好把所有的器材放在抽屉里,铀盐也搁在包好的底片上,等待好天气。正当他为阴雨不止而焦急时,一种职业性的灵感使他作出决定,虽然底片没有曝光,也洗出来试试看。没有想到,洗出的底片和曝过光的一样黑。这件事使他恍然大悟,原来铀盐的辐射在黑暗中也照常进行,无需强光的照射。显然这是与X射线有根本区别、穿透力也很强的另一种辐射。贝克勒尔肯定这是铀盐自发的辐射,就取名为铀辐射。
  
 在科学院例会上报告后,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发现铀辐射不仅能使底片感光,还能使气体电离变成导体。这一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因为从电离即可测量放射性。他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这一辐射的影响:铀盐的状态(是晶体还是溶液)、温度、放电等等,并且断定这种辐射与磷光效应无关;他还从试验得出,纯铀的辐射比铀化合物强好几倍。于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学院例会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有贯穿辐射产生。这就是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经过。<ref>[http://pec.jmu.edu.cn/info/1010/1142.htm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贝克勒尔、居里夫妇],集美大学网</ref>
+
 在科学院例会上报告后,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发现铀辐射不仅能使底片感光,还能使[[ 气体]][[ 电离]] 变成导体。这一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因为从电离即可测量放射性。他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这一辐射的影响:铀盐的状态(是晶体还是溶液)、温度、放电等等,并且断定这种辐射与磷光效应无关;他还从试验得出,纯铀的辐射比铀化合物强好几倍。于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学院例会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有贯穿辐射产生。这就是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经过。<ref>[http://pec.jmu.edu.cn/info/1010/1142.htm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贝克勒尔、居里夫妇],集美大学网</ref>
  
 
=='''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
行 80: 行 86: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含量都是很低的,因此,它们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特别是外照射。不过,有些核素在环境辐射剂量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含量都是很低的,因此,它们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特别是外照射。不过,有些核素在环境辐射剂量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原生放射性核素与宇生放射性核素同属天然放射性核素,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由宇宙射线通过与大气原子核作用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从地球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因此被称为"原生"放射性核素。显而易见,与地球同时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很多,其中,仅有少数具有足够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才有可能残存至今。
+
 原生放射性核素与宇生放射性核素同属天然放射性核素,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由[[ 宇宙]] 射线通过与大气[[ 原子核]] 作用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从[[ 地球]] 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因此被称为"原生"放射性核素。显而易见,与地球同时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很多,其中,仅有少数具有足够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才有可能残存至今。
 +
 
 +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土壤主要由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
 +
 
 +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
 
 +
=='''相关视频'''==
 +
 
 +
1、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
 
 +
{{#iDisplay:v.qq.com/x/page/o1425gnfmc5|640|380|qq}}
 +
 
 +
2、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贝克勒尔
 +
 
 +
{{#iDisplay:v.qq.com/x/page/q05239skeam|640|380|qq}}
 +
 
 +
== '''參考來源''' ==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土壤主要由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
+
{{Reflist}}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 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天然放射性 质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
[[Category:法国 ]][[Category: 理學家]]

於 2020年2月4日 (二) 06:39 的最新修訂

貝克勒爾
 
出生 1852年
國籍 法國
別名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
職業 物理學家
知名於 發現天然放射性

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1852年生於法國。因發現天然放射性,與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和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夫婦因在放射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傑出貢獻,共同獲得了190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

外文名稱:Antoine Henri Becquerel

國籍: 法國

出生日期:1852年

逝世日期:1908年

職業: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巴黎理工大學

主要成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個人簡介

貝克勒爾出生在一個科學家世家,他的祖父是一名科學家,研究的是電解質,而他的父親是一位物理學家,研究的是太陽輻射和磷光,他也是物理學家研究的是天然放射性,他的兒子還是一個物理學家,一家四代都是物理學家,令人稱奇。

實際上貝克勒爾的早期工作並不是研究天然放射性,而是集中於光的平面偏振,還有就是磷光現象和晶體對光的吸收。同時他還對地磁問題有很深的研究。一直到1896年,在一次實驗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天然放射性現象,之後他開始對天然放射性進行研究。

對於放射性的研究我們知道的最熟悉的人就是居里夫人夫婦,他們兩個因為人工提煉除了放射性物質鐳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貝克勒爾的發現為他們後來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鈾是現在核武器最重要的元素,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但是這一切的源泉都來自於貝克勒爾的發現,他在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天然放射性,至此打開了一個物理學研究的新局面。貝克勒爾的後半生都在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一直到1908年逝世于勒克羅依西克。[1]

生平經歷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於1852年12月15日生於巴黎,出身於一個有名望的學者和科學家的家庭。他的父親亞歷山大·愛德蒙·貝克勒爾是位應用物理學教授對於太陽輻射和磷光有過研究。他的祖父叫安東尼·塞瑟,皇家學會會員,是用電解方法從礦物提取金屬的發明者。

1872年貝克勒爾進入綜合工藝學院,後來在1874年進入登塞特夏薩斯地方政府任職。

1877年成為工程師,1894年晉升為總工程師。

1888年.他取得了科學博士學位。

從1878年起他被任命為自然歷史博物院的助教,繼承了他父親在藝術工藝學院的應用物理學講座。

1892年貝克勒爾被任命為巴黎博物院自然歷史部的應用物理學教授。1895年成為綜合工藝學院的教授。

1889年貝克勒爾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並繼拜特洛擔任科學院的終身秘書S他是林賽科學院院士和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1900年被任命為榮譽軍團的軍官。

貝克勒爾與一位土木工程師的女兒米勒.捷寧結婚。1878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吉昂,也是一位物理學家,是貝克勒爾家族的第四代物理學家。

1908年8月25日A· H·貝克勒爾逝世于勒克羅依西克。[2]

去世原因

 

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是在1896年3月,也正是因為發現了放射性才導致貝克勒爾的死亡。那時候他發現雙氧鈾硫酸鉀鹽放在一起包在黑紙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貝克勒爾認為可能是因為鈾鹽發出了某種未知的輻射,後來的一次實驗證實了他的這種想法。

因為在發現放射性的初期,當時的人還不知它能危害健康,貝克勒爾的實驗都是在毫無防護下進行的,長期接觸放射物質會使人的健康遭受嚴重損害,最終貝克勒爾死於輻射,當時他只有五十多歲。[3]

放射性的發現

亨利·貝克勒爾是法國科學院院士,擅長於熒光和磷光的研究。1895年底,倫琴將他的初步通信:《一種新射線》和一些X射線照片分別寄給各國著名物理學家,其中包括法國的龐加萊(H.Poincaré)。龐加萊是著名的數學物理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1896年1月20日法國科學院開會,他帶去倫琴寄給他的論文,並展示給與會的科學家。這件事大大地激勵了亨利·貝克勒爾的興趣。他問這種穿透射線是怎樣產生的?龐加萊回答說,這一射線似乎是從陰極對面發熒光的那部分管壁上發出的。貝克勒爾推想,可見光的產生和不可見X射線的產生或許是出於同一機理。

第二天他就開始試驗熒光物質會不會產生X射線。然而,貝克勒爾最初的一些實驗卻是失敗的。正在這個時候,龐加萊在法國一家科普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介紹X射線的文章,文章又一次提到熒光物質是否會同時輻射可見光和X射線的問題。貝克勒爾讀到後很受鼓舞,於是再次投入熒光和磷光實驗,終於找到了鈾鹽有這種效應,他用兩張厚黑紙包了一張感光底片,紙非常厚,即使放在太陽光下曬一整天也不致使底片感光。他在黑紙上面放一層鈾鹽,然後一起拿到太陽光下曬幾小時,顯影之後,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質的黑影。然後他又在磷光物質和黑紙之間夾一層玻璃,也做出了同樣的實驗,證明這一效應不是由於太陽光線的熱使磷光物質發出某種蒸氣而產生化學作用所致。於是得出結論。鈾鹽在強光照射下不但會發射可見光,還會發出穿透力很強的X射線。

貝克勒爾這一結論並不正確,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作出了真正的發現。

1896年3月2日法國科學院又該舉行例會,貝克勒爾準備再次報告自己的實驗進展。他原想再作一些試驗,可是2月26日、27日連續陰天,見不到陽光。他只好把所有的器材放在抽屜里,鈾鹽也擱在包好的底片上,等待好天氣。正當他為陰雨不止而焦急時,一種職業性的靈感使他作出決定,雖然底片沒有曝光,也洗出來試試看。沒有想到,洗出的底片和曝過光的一樣黑。這件事使他恍然大悟,原來鈾鹽的輻射在黑暗中也照常進行,無需強光的照射。顯然這是與X射線有根本區別、穿透力也很強的另一種輻射。貝克勒爾肯定這是鈾鹽自發的輻射,就取名為鈾輻射。

在科學院例會上報告後,他又繼續做了許多實驗,發現鈾輻射不僅能使底片感光,還能使氣體電離變成導體。這一發現為以後的研究開闢了道路,因為從電離即可測量放射性。他研究了各種因素對這一輻射的影響:鈾鹽的狀態(是晶體還是溶液)、溫度、放電等等,並且斷定這種輻射與磷光效應無關;他還從試驗得出,純鈾的輻射比鈾化合物強好幾倍。於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學院例會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鈾這種元素存在,就有貫穿輻射產生。這就是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的經過。[4]

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種雖然不少,但在空氣中的含量都是很低的,因此,它們對環境輻射的實際貢獻不大,特別是外照射。不過,有些核素在環境輻射劑量中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而且在科學研究上也有較重要的意義。

原生放射性核素與宇生放射性核素同屬天然放射性核素,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由宇宙射線通過與大氣原子核作用的產物,而前者則是從地球形成開始,迄今為止還存在於地殼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因此被稱為"原生"放射性核素。顯而易見,與地球同時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很多,其中,僅有少數具有足夠長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才有可能殘存至今。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種很多,性質與狀態也各不相同,它們在環境中的分布十分廣泛。在岩石、土壤、空氣、水、動植物、建築材料、食品甚至人體內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蹤跡。地殼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貯存庫,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主要為鈾、釷系和。其中,空氣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釋入大氣中的及其子體核素,動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數是。土壤主要由岩石的侵蝕和風化作用而產生的,可見,其中的放射性是從岩石轉移而來的。

由於岩石的種類很多,受到自然條件的作用程度也不盡一致,可以預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濃度變化範圍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質來源、水文條件、氣候以及農業歷史等都是影響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存在於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由於地下水的浸濾作用而受損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來源於此途徑。此外,粘附於地表顆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風力的作用下,可轉變成塵埃或氣溶膠,進而轉入到大氣圈並進一步遷移到植物或動物體內。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後,繼而輸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動物採食,然後轉移到食肉動物,最終成為食品中和人體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來源之一。環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濃度與多種因素有關。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質還包括宇宙射線。宇宙射線是一種從宇宙空間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質子、粒子等組成。天然放射性已為人類所適應,並未造成什麼危害。

相關視頻

1、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2、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貝克勒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