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調關鎮位於湖北石首市東南部的湘、鄂交界處,四十五里桃花山屏立於東南。調關鎮東枕桃花山鎮,南連湖南華容,西與小河口隔江相望,北臨萬里長江,龍蝦等水產品成為調關鎮的經濟支柱產業。調關鎮南北最長21.5公里,東西最寬7.55公里,版土面積為133.04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陸地面積約占66%,陸地面積中70%屬沖積平原,30%為丘陵,地形由西向東北傾斜。全鎮總面積中,2007年耕地面積為42178畝,其中水田34516畝,旱地7662畝。全鎮轄22個行政村,2個社區,210個村民小組,39844人(2017年)。[1]

中文名: 調關鎮

外文名: Tiaoguan Zhen

別 名: 調弦口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 湖北

地理位置: 湖北東大門

面 積: 133.04平方千米(2017年)

政府駐地: 解放大道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區碼: 4344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季低溫乾燥,夏季高溫多雨

人口數量: 39844人(2017年)

著名景點: 調弦亭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遺址 濱江公園

車牌代碼: 鄂D

目錄

概況

[tiáo]石首市轄鎮。面積133.04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9844人(2017年)。轄2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調關。

沿革

鎮以駐地為名。解放後設焦調區,下轄調弦鄉、守望鄉、安南鄉。1952年改為調關區(第三區),轄13個鄉,1個鎮。1956年並為五鄉一鎮,1957年改六鄉一鎮。1958年撤區建社,設立桃花山公社,社址為調關;鄉改管理區,鎮未變。1961年改為調關區,管理區改為公社,下轄6個公社、1個鎮。1965年將所轄鹿角、桃花兩社劃出。1974年撤區並社時,將江北的小河、永合、南河等小公社劃出設立小河公社,東興公社併入桃花山公社,其餘為調關公社。……1986年撤縣設市時,設為調關鎮。

1996年,面積107.9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石戈垸、高家嶺、伯牙口、班竹嶺、革家鋪、指路碑、武顯廟、桂家鋪、連新垸、黃陵山、金台、披甲湖、敕王廟、沙灣、觀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搓港、北湖、章華、復興洲23個行政村和調關居委會。2004年,鎮政府駐調關,人口47009人,面積107.9平方千米,轄一居、二居、三居3個居委會和石戈垸、高家嶺、伯牙口、斑竹嶺、革家鋪、指路峰、武顯廟、桂家鋪、連心垸、黃陵山、金台、披甲湖、轉王廟、沙灣、觀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華、胥家堂23個行政村。2005年,人口45189人,轄金台、琴台2個居委會和石戈垸、高家嶺、伯牙口、斑竹嶺、革家鋪、指路峰、桂家鋪、連心垸、黃陵山、金台、披甲湖、轉王廟、沙灣、觀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華21個行政村。

歷史溯源

調關原名調弦。據傳,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俞伯牙(楚國人),因奉晉主之命,來楚修聘,思念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從楚都順江東下,至長江南岸江口(今調弦口)因狂風暴雨停舟於此,焚香撫琴,遇知音,故名調弦。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駐襄陽鎮南大將杜預為平吳定江南,動用民力而開鑿調弦河,出入長江,以避洞庭之險,故此地又稱調弦口,此乃荊江古九穴十三口之一,距今1720年。清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重開調弦穴,設巡橋司,建海關,立水路關卡納稅,故又稱調關至今。

調關磯頭是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工作過的地方,也是1998年黨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戰勝洪魔的地方,為弘揚「九八」抗洪精神,紀念共和國兩代總理(朱釒容基、溫家寶)1998年親臨調關磯頭指揮軍民勝利抗洪,'98抗洪紀念碑在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調關磯頭矗立。在此地建設98抗洪紀念碑,對於加強愛國主義、弘揚抗洪精神,鞏固「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誼深」情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工程於2006年國慶前夕竣工,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是激勵民眾抗洪的精神支柱,也是遊客旅遊觀光的絕佳去處,為調關的旅遊業和經濟發展錦上添花。

建寧縣遺址(調關鎮槎港村):清乾隆丙辰(公元1736年)《石首縣誌》云: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析石首地,置建寧縣於故白臼巡院,城址在今縣東槎港山,隸屬荊湖北路江陵府。

約1000年前,曾顯赫過一時的建寧縣衙就坐落在槎港村村委會,它在歷史上前後共存在了約150年,統轄着一塊跨越今石首、監利、華容三縣市屬地約2000平方公里的地域。

清人喻嘉才在《繡林景獻記》中有這樣的敘述:「張騫乘槎,港因得名。」說是因漢代出使西域的特使張騫曾乘木筏(槎:木筏)來此而得名。如此說來,早在漢代,槎港至少就是一個水上碼頭了。在515,據當地一些老人說,這裡自古以來人戶最為集中,地形有「金線吊葫蘆」之譽,歷來這裡發現的古石柱、石墩和殘磚斷瓦也不少。迄今,515仍是槎港地區最繁華的居民點。

據《石首縣建縣沿革考》載:「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析石首地置建寧縣於故白臼巡院。縣衙地址在今縣東槎港山,隸屬荊湖北路江陵府」,石首、建寧兩縣並治108年。神寧六年(1073年)省建寧入石首縣。在當時撤銷建寧縣劃歸石首縣管轄時,這裡有一位原建寧縣槎港山居住的學者名秦之俅不服氣,他覺得為什麼要撤建寧縣,不撤石首,是不是建寧縣名不如石首縣名壯麗?他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親赴荊州找其恩師荊州府官鄭獬。這個鄭獬也是槎港山附近桃花山人,同秦之俅是師生關係,他對建寧和石首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當秦訴說撤建寧而不撤石首的原委後,鄭獬忙向秦解釋道:這石首縣名比建寧縣好。

「兩山夾一城,數石峨峨,玉石立首,故名石首「。

這時的秦之俅,心裡還是不服氣,他深知恩師的文才博大,不敢頂撞。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疑難問題,對恩師說:那您們荊州府,居於江陵之城,其縣名永固(辭書載:漢置江陵縣,歷代沿置),「那江陵呢?」這一問,的確把恩師難住了,他想了一會兒,答不上來。書房內師生交談的氣氛也隨之靜了下來,出現了尷尬。於是,恩師提議:出府門到荊州城牆上走走。他們師生站在南門城樓上,舉目四下眺望,靜而面對長江,那奔騰不息的波瀾,滾滾向東而去。這時,恩師驚訝地對秦說:有了,你剛才提問的江陵,你看這有:

「四方兼八面,大江蕩蕩,荊江藏陵,因號江陵。」

學者一聽,連聲叫好,這才服氣。石首之名,也就順理成章永恆不變地固定下來。後來:「玉石立首」,石首意有玉石首之;「荊江藏陵,荊州府域總是把江陵藏在城內,後經歷朝歷代,直到1995年江陵縣人民政府,才從荊州城區搬遷到郝穴。那建寧古縣城呢?已被歷史掩歿。但後人們為了挖掘建寧古城文化,特地把公石路段橫跨石首城區外,開發為建寧大道,利用它為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

行政區劃

全鎮轄2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金台、琴台、石戈垸、高家嶺、伯牙口、斑竹嶺、革家鋪、指路碑、桂家鋪、連新垸、黃陵山、金台、披甲湖、刺王廟、沙灣、觀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華港。鎮政府駐調關。

氣候特徵

調關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1小時,平均氣溫為16.5度,年均降雨日131.5天,降雨量一般在1100毫米左右,平均降雪日8.1天,無霜期長達260多天,寒暑適度分明,適宜農作物生長。

地理環境

調關東南有中湖、三菱湖、宋湖,境內有窯津湖、牛角湖、湘尤湖等湖泊,水域遼闊,資源豐富。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形成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進可攻,退可守,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川老鼠」揚森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國民黨徐源泉部,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侵略軍及解放戰爭時期的保安八旅等均在此布防,設重兵把守。

城鎮建設

教育事業

調關鎮堅持經濟發展,教育先行的原則。調關鎮加大對教育投入,累計投入110萬元,用於擴建維修校舍2800平方米,改廁3000平方米,新建圍牆1387延長米。全鎮現有1所中學、8所小學,均達到區級花園式學校標準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擁有市、區級骨幹教師38名。被譽為農村的「108中學」的58中學多年連續被市、區評為中考優勝單位。2005年鎮政府投資了600萬元,將原中心小學和58中學合併,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學樓。對現中心校、腰十小學等村小繼續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強化硬件配備,為本鎮居民和流動人口子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民政優扶

高度重視民政優扶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工作,把相關政策落到實處。2004年,將原三道和調關兩個敬老院合併,投資100萬元對敬老院的房屋進行了維修,將所有的床、被、褥進行了更換;2005年,又投資2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裝修,使敬老院達到了省級一流敬老院的標準。發放各種救災、扶貧、救濟款17.5萬元。

基礎設施

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電話普及率達80%。進行農村電網改造,降低農用電價,實現農村與城市同網同價。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業餘生活。每年都定期開展趣味農民運動會、鄉村文化節、農民文藝表演賽、農民籃球賽等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深受農民歡迎。同時,利用這些活動農民聚集的機會,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和政策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城鎮規劃建設中,重視對村屯路網的改造,達到村村相通,屯屯相連,晴雨天出行都方便。2005年,新修柏油路9公里,水泥路11.1公里,維修沙石路42.1公里,累計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加強公共衛生和環境美化工作,近兩年共投資47萬多元改善了全鎮衛生環境,鎮區新設垃圾箱24個,各村、街分別增設10—20個垃圾箱,每村都有自己的清掃保潔隊伍,做到了常年有專人清掃、專車清運。加大「四改」工作的投入,使改水率達90%、改廚率達90%、改院率達95%、改廁率達85%,新建公廁27個。長青、葦子、和平三個村農民都吃上了自來水。

農業發展

1、養鹿:調關鎮地處半出區半丘陵地帶,這裡牧草豐富富,水資源充足,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養鹿業。已形成以雞調關、古城子、婁家為主的養鹿基地,梅花鹿、馬鹿養殖戶1200餘戶,梅花鹿存欄2.4萬隻,年產鹿茸3500多公斤,有百頭以上鹿業園區6個,有7個鹿業有限責任公司。

2、養牛:調關鎮草資源豐富,有草山坡和林下草地6萬公頃,可供10萬頭大牲畜放牧。形成的以何家、米鄉為主的養牛基地,有牛存欄12714頭。

3、養雞:以單家、康家為主的蛋雞飼養基地,蛋雞存欄10萬隻,有養雞戶800戶。

4、牧業小區:調關鎮養豬優勢較大,不僅飼料原料豐富,而且養豬基礎條件好,品種優良。全鎮有生楮存欄3.8萬頭,百頭以上養獵戶有10餘社戶,2008年引資400萬元,新建潔楓牧業小區,年可飼養種豬700頭,仔豬4000隻,育肥豬1200頭。

5、果樹:調關鎮氣候條件好,非常適合果樹種植,現已形成以李家、金家、東升為主的果樹基地,果樹面積1040公頃,有果園1200個,年產蘋果3200萬噸。

6、綠色優質稻米:調關鎮水資源豐富,欽馬河流經鎮內,以西北、三合、二十家子等村。飲馬河流域綠色優質水稻基地,有水田1010公頃,有農戶200戶,年產綠色優質水稻1200噸。

7、藥材:調關鎮屬半丘陵半山區,森林覆蓋率45%。屬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土壤以棕壤土為主,非常適合長白山系列藥用植物的生長種植面積112公頃,藥材戶510戶,2公頃以上大戶6戶。

黨政建設

調關鎮開展「雙評、雙提高」活動,「雙評、雙提高」,即:民主評議黨支部、民主評議黨員,提高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每年的年中、年底進行評議,調關鎮黨委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進村,組織村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並邀請村委會成員和群眾代表參加,就經濟社會發展、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對村黨支部和黨員進行測評。會上下發測評票,測評票由鎮黨委統一製作,根據工作實際分項列表測評。首先對村黨支部評議,黨支部書記代表支部圍繞承諾內容、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向大會述職,在鎮紀委的監督下,黨員逐一到劃票室劃票,匯總後測評結果當場公布;其次對黨員評議,支部評議結束後,黨員進行自評和互評,圍繞履行義務、發展產業、創富領富、發揮作用等方面進行測評,投票採取背靠背的方式進行,鎮黨委統一收回黨員測評票,統計結果按優秀率排名,並在村黨務公開欄公開;最後對在評議中查找出的問題和不足,召開支部大會、支委會,並吸收村委會成員參加,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黨支部的整改方案報鎮黨委審批,黨員個人的整改措施由黨支部把關。通過切實整改,實現村黨支部和黨員雙提高的目標,從而推動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旅遊資源

調關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幹線四通八達。調關鎮周圍自然風光秀麗,鎮內青頂山山清、水秀、洞奇而聞名遐邇。山中的仙人洞清泉溪水,飛流而下形成壯觀景色。山下清泉流淌着幾千年的神話傳說,引起人們許多遐想。山下阡陌縱橫,禾苗青青,獨具田園特色。良好的自然環境使調關鎮開發旅遊觀光業成為可能。不久的將來,調關鎮不僅山清水秀而民富鎮強。

紅石砬子山,主峰海拔878.7米。1932年11月楊靖宇來到,按省委的決定將工農反日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在紅石砬子山和與之相連的西玻璃河套,這塊方圓百里的地方建立了根據地,稱為紅石砬子抗日游擊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華北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1982年12月,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調關鎮政府在重要遺址立了紀念碑,將在遺址發掘出的步槍、火炮、彈夾、皮子彈盒、鑷子等紅軍游擊隊用過的遺物,作為革命歷史文物保存在湖北省革命博物館。紅石砬子山上的八家溝有紅軍醫院、被服廠、武器修理所和密營遺址;在西玻璃河套的生財溝有紅軍辦公室、武器修理所、炭窯和密營遺址。

視頻

石首市調關鎮初級中學《循跡屈原故里 探訪峽江文化》2018玩哈客研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