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诗·邶风·击鼓」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诗·邶风·击鼓</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
 
 
行 1: 行 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诗·邶风·击鼓</big>'''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诗·邶风·击鼓</big> '''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ica.zhimg.com%2Fv2-efb0da9770792087ce75255de7c2c79d_r.jpg%3Fsource%3D1940ef5c&refer=http%3A%2F%2Fpica.zh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2879409&t=8c8b0ae3a6de40e6d737f1d56173ad38 width="300"></center>
|[[File:|缩略 |居中|[ 链接]]]
+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F%97%C2%B7%E9%82%B6%E9%A3%8E%C2%B7%E5%87%BB%E9%BC%93&step_word=&hs=0&pn=24&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275688572%2C4253039413&os=3620424401%2C1641079121&simid=4263738323%2C444628422&adpicid=0&lpn=0&ln=465&fr=&fmq=167028741895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pica.zhimg.com%2Fv2-efb0da9770792087ce75255de7c2c79d_r.jpg%3Fsource%3D1940ef5c%26refer%3Dhttp%3A%2F%2Fpica.zhim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2879409%26t%3D8c8b0ae3a6de40e6d737f1d56173ad38&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ziti7_z%26e3Bv54AzdH3Fq7jfpt5gAzdH3F9bmnbbnlaAzdH3Fwgfoj6AzdH3Fd8d8cmbnaa&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 ]</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行 17: 行 12:
 
| align= light|
 
| align= light|
  
|}<ref>[ ], , --</ref>
+
作品名称;邶风·击鼓
 +
   
 +
作品别名;击鼓
 +
   
 +
作  者;无名氏
 +
   
 +
创作年代;周代
 +
   
 +
作品出处;《诗经》
 +
   
 +
文学体裁;四言诗
 +
   
 +
|}
  
 《[[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在叙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澜,手法独到。
+
 《[[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 对比]] ,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在叙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澜,手法独到。<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faa55f56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7.html?_wkts_=1670287532756&bdQuery=%E8%AF%97%C2%B7%E9%82%B6%E9%A3%8E%C2%B7%E5%87%BB%E9%BC%93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百度文库 , 2022年04月22日</ref>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行 35: 行 42:
 
 于嗟阔兮⒄,不我活兮⒅。于嗟洵兮⒆,不我信兮⒇。
 
 于嗟阔兮⒄,不我活兮⒅。于嗟洵兮⒆,不我信兮⒇。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 周代]] 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⑵其镗(tā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⑵其镗(tā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⑶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兵:武器,刀枪之类。
+
 ⑶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兵:[[ 武器]] ,刀枪之类。
  
 
 ⑷土:挖土筑城。国: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⑷土:挖土筑城。国: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行 47: 行 54:
 
 ⑹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⑹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⑺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
 ⑺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 春秋]] 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⑻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⑻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行 61: 行 68:
 
 ⒀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⒀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⒁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
 ⒁契阔:聚散、离合的[[ 意思]] 。契,聚合。阔,离散。
  
 
 ⒂子:指其妻。成说(shuō):约定,发誓,订立誓约。
 
 ⒂子:指其妻。成说(shuō):约定,发誓,订立誓约。
行 81: 行 88: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 树林]] 下。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行 93: 行 100: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则更甚。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
 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则更甚。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 应该]] 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
 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 长期]] 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卫从军者,自言其所为,因言卫国之民,或役土功于国,或筑城于漕,而独南行,有锋镝死亡之忧,危苦尤甚之。”(《[[诗集传]]》)
+
 宋代朱熹:“卫从军者,自言其所为,因言[[ 卫国]] 之民,或役土功于国,或筑城于漕,而独南行,有锋镝死亡之忧,危苦尤甚之。”(《[[诗集传]]》)
  
 
 清代陈仅:“起语极豪。”(《[[读风臆补]]》引)
 
 清代陈仅:“起语极豪。”(《[[读风臆补]]》引)
行 106: 行 113: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
<center>
 +
{{#iDisplay:s3341ats2q3|480|270|qq}}
 +
<center>杨卓娅《诗经·邶风·击鼓》</center>
 +
</center>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
 
 
[[Category: ]]
 

於 2022年12月6日 (二) 08:51 的最新修訂

詩·邶風·擊鼓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邶風·擊鼓

作品別名;擊鼓

作  者;無名氏

創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處;《詩經》

文學體裁;四言詩

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主人公被迫從軍南征,調停陳、宋兩國關係,長期不得歸家而懷念家鄉親人。詩從體現戰爭氣氛的鼓聲寫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馬亂的情景,表達了主人公怨懟而又無奈的心情。全詩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與現實進行對比,在結構上形成頓宕;在敘事中又間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瀾,手法獨到。[1]

作品原文

邶風⑴·擊鼓

擊鼓其鏜⑵,踴躍用兵⑶。土國城漕⑷,我獨南行⑸。

從孫子仲⑹,平陳與宋⑺。不我以歸⑻,憂心有忡⑼。

爰居爰處⑽?爰喪其馬⑾?於以求之⑿?於林之下⒀。

死生契闊⒁,與子成說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⒃。

於嗟闊兮⒄,不我活兮⒅。於嗟洵兮⒆,不我信兮⒇。

⑴邶(bèi)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湯陰東南。

⑵其鏜(tāng):猶言「鏜鏜」,形容鼓聲。古代敲鼓以召集民眾。

⑶踴躍:猶言鼓舞。一說跳躍,奮起,此為喜好的意思,是窮兵黷武的瘋狂模樣。兵:武器,刀槍之類。

⑷土:挖土築城。國: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牆外的護城河。一說衛國城邑,在今河南滑縣境。

⑸南行:指出發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⑹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將。

⑺平陳與宋:調停陳、宋兩國敵對關係,使之和好。平,和,講和。陳,春秋諸侯國,帝舜之後,都城在今河南淮陽。與,於。宋,春秋諸侯國,為殷商遺民國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⑻不我以歸:「不以我歸」的倒裝,有家不讓回。以,在此有讓、使、允許的意思;一說通「與」。

⑼有忡:猶言「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⑽爰(yuán):發聲詞,猶言「於是」,在這裡。一說「於何」的合音,在哪裡。

⑾喪馬:丟失戰馬,意味着難以逃離戰場,有喪命之虞。喪,喪失,此處謂跑失。

⑿於以:於何,在哪裡。

⒀林之下:山麓樹林之下。

⒁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

⒂子:指其妻。成說(shuō):約定,發誓,訂立誓約。

⒃偕老:一起到老。

⒄於嗟:吁嗟,嘆詞。於,同「吁」。闊:指遠別。

⒅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會,聚會。

⒆洵:遙遠,久遠。《韓詩》作「夐」,即迥遠之義。

⒇信:守信,守約。一說古「伸」字。

白話譯文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與宋。長期不讓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紮寨有了家,系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入樹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離,咱們誓言立心裡。我曾緊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嘆息與你久離別,再難與你來會面。嘆息相隔太遙遠,難以實現我誓言。

創作背景

邶風·擊鼓》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它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關於此詩的時代背景有不同說法。《毛詩序》云:「《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則認為:「此乃衛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姚際恆以為《毛詩序》所說「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在衛穆公時期。

邶風·擊鼓》一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對戰爭的怨恨和對家人的思念。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

全詩共五章。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定之方中》毛詩序云:「衛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文公營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南行救陳,其艱苦則更甚。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莊子》說:「猶系馬而馳也。」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征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節,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敘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叶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第五章「於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於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說」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此詩前三章征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已經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轉寫征人與家人別時信誓,不料歸期難望,信誓無憑,上下緊扣,詞情激烈,更是哭聲干霄: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衛從軍者,自言其所為,因言衛國之民,或役土功於國,或築城於漕,而獨南行,有鋒鏑死亡之憂,危苦尤甚之。」(《詩集傳》)

清代陳僅:「起語極豪。」(《讀風臆補》引)

清末陳繼揆:「玩兩『於嗟』句,鼓聲高亮,人生酸楚矣!」(《讀風臆補》)

參考來源

楊卓婭《詩經·邶風·擊鼓》

參考資料

  1. 《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及賞析 ,百度文庫 , 2022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