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子罕·第九·共三十一章》5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

孔子评论颜回说:“真可惜啊!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没看他停止过。”

【注】

《朱注》: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原文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

孔子说:“禾苗存活了,却未能成长结穗,有的吧。成长结穗了,却未能凝浆结实,有的吧。”

【注】

《朱注》: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记】

不韧性坚持,便常如此。常见年轻人稍有成就即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很快便不再长进,终于无成。无果实的花朵,绚烂惑人,一时而已。

用苗之秀实即生命之成长来喻人生、学问,甚好。中国画论、文论、诗画亦常用骨、肉、血、气等身体词汇来描述论理,盖均与生命有关。中国重生命,重感性,这个生气盎然的“一个世界”观,几乎无处不在。大小宇宙、医学、书画、人格、气节、审美、道德……均生命之体现。所以“神”、“气”、“韵”、“骨”概念到处可用,普及于文、史、哲、医家、术数,此固中国文化之特征。

== 原文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呀,怎么能认为后来的不如今天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明白道理,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注】

《集释》林春溥《四书拾遗》王阳明曰: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

【记】

可见轻视年轻人似由来久远,孔子反对。但孟子之“三达尊”,至今仍有影响。很多解释作“四十五十还没成名”,不从。采王阳明说,勉励进德修业、时不我待也。

== 原文 ==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译】

孔子说:“符合礼制规矩的话,怎么能不听从呢?改正错误才可贵。符合自己心意的话,怎么能不高兴呢?分析一番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那我也就没办法了。”

【注】

《集释》湛若水《四书训测困勉录引》:说而不绎,犹不说也,而甚于不说。从而不改,犹不从也,而甚于不从。何也?不说不从者,即锢蔽日甚,然此念一转,其奋发犹可望。亦从亦说,只是不绎不改,全是顽皮心性,如何着手?

【记】

爱听好话而难改过错,古今同病。孔子总讲具体问题,而不空谈性理,这才能真正塑建人性。

== 原文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

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

【注】

《正义》:慎所主、友,有过务改,皆所以为益。[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