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六月十九日是什么日子?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在历史上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和典故是非常多的,很多的故事中都有着观世音菩萨的身影。

目录

原文

观音菩萨,梵语音译为"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婆卢吉低舍伐罗",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一起,并称为四大菩萨。也是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显示。观音菩萨以大悲救苦之心,观世间音声,寻声而救苦,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而度之,最终以宝手将所化众生接送弥陀本国。

观世音菩萨圣诞殊胜日愿一切众生获佛菩萨慈悲愿力加持,法界一切苦难众生业障消除,平安健康,增福增慧,不遭邪惑,现世者蒙佛菩萨授记加被,亡者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发愿度脱一切苦难的众生,倒驾慈航,不以佛的身份示现,以菩萨的身份示现,做佛的弟子,现菩萨相,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救苦救难。

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一切佛菩萨不离人间,不离六道轮回的任何一道。观世音菩萨的踪迹,不一定要到寺庙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也许在街上遇到的最穷苦、最可怜的那个人,或者你最看不顺眼、最讨厌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众生遇到种种灾难苦恼,只要发声呼救,观世音菩萨就寻声解救。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难众生,全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