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眉镇全国重点镇。位于四川省遂宁南部,与安居区马家乡、磨溪镇、三家镇玉峰镇和船山区保升乡、复桥镇、老池乡及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接壤。交通非常便捷;面积115平方公里,西眉镇共30 个行政村,266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8186户,总人口61047人。该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较快,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3880万元。[1]

目录

经济发展

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3880万元,占任务的10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81万元,同比增长119.5%;财政收入完成166.25万元,占任务的100%;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43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西眉镇农业经济基础较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油菜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小家禽、桑蚕为主。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38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3元,年出栏生猪30000余头。

西眉镇充分利用境内3条公路的交通优势,已构建起了3条产业带,一是遂渝高速公路产业带,二是省道205沿线产业带,三是玉西路沿线产业带。今年,西眉镇以产业带经济带动全镇种植业、养殖业两大基地建设,将建设种草养畜基地3000亩,发展优质核桃2000亩,引进业主规模种植西瓜1000亩,嫁接优质良桑2000亩,发展沙田柚5000亩。

西眉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把蚕桑列为主导产业,把万利丝绸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来抓,提出用3―5年时间,在全镇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蚕业新格局,实现蚕业产业化。以万利丝绸公司为龙头,依托"乡土人才超市"为载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雷桥等村为样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抓好全镇8000亩蚕桑地管护、良桑嫁接和养蚕技术培训工作。截至目前,西眉镇培植出每季度5张以上的养蚕大户300户,1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150户。1至6月共发春夏蚕种2600张,产鲜茧10.5万公斤,实现收入210万,农民人平增收35元。

西眉镇党委政府全面分析了2008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形势,并安排部署了2008年和以后的农业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全面超额完成区委、区府下达和各项目标任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充分的准备;

资金物资准备到位。继续加大粮油高产资金投入,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作为一个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油的生产,调剂各类大春作物种子和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确保大春生产农资所需;

搞好示范带建设。按照 "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要求,在市、区农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建立了强化栽培、抛秧、连作免耕科技示范村,重点在玉西路打造重点的粮油示范生产带,抓好水稻育秧、抛秧、杂糯间栽,水稻强化栽培示范片,在雷桥村建有地膜玉米栽培示范片;

加强考核督查。党委、政府组织了春耕生产督查小组,深入全镇各村对春耕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对春耕生产抓得差的村进行通报,对驻村干部的工作业绩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促进全镇大春生产。[2]

乡镇建设

党政建设

全镇2008年设有51个党基层组织,其中有4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有在册党员1441人。有镇干部58名,其中行政37名,工勤人员7名,事业人员14名;退休干部61名,其中行政48名,事业13名;有村干部108名。

基础建设

道路:境内有遂渝高速公路、遂渝高速铁路、省道205线(重绵线)、玉西路。西眉至马家、西眉至和赤、西眉至富果、西眉至老池等区乡公路在西眉镇交会。

"三通":全镇通电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达到7339户,程控电话入户达到1300户。

水利设施:西眉镇境内主要河流有丁家堰、王家堰两条,均为涪江支流,较大型的水库有谭家坝水库(小一型,138万方)、文星桥水库(小二型,85万方)、和赤水库(小一型)等。该镇镇管提灌站共有8个(830千瓦)、村提灌站9个(240千瓦)、社提灌站5个(61千瓦)。

安居区西眉镇内有遂渝高速公路、省道205线和玉西路三条黄金通道。2008年,西眉镇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拓宽了产业发展的大通道。

文化教育

西眉镇2008年拥有西眉(高完)中学、西眉镇中心小学、和赤初级中学、富果初级中学等20所公立学校,其中村小16所,幼儿园1所,在校教师456人,学生9442人,私立学校5所,在小教师42人、学生1430人。

卫生事业

专门成立了场镇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场镇卫生建设的领导和监督;二是社区居委会全权负责场镇卫生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经费管理;三是对场镇卫生垃圾坑统一消毒,要求所有居民和单位的垃圾一律实行袋装,社区负责组织车辆每场统一搬运一次;四是全镇所有居民、门面和学校逗硬实行门前"三包"(包打扫、包装放、包管理);五是积极检查,对居民、各单位清洁情况,创卫领导小组和社区每周五检查一次,积极奖惩。五条措施实施以来,场镇卫生状况显著改善,场镇卫生状况显著改善。

未来规划

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招商引资、小城镇经营两个关键,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创新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奋斗目标是: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9亿元,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30元以上。

地方特产

西眉镇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雨水充足,适宜水果、蔬菜、稀有植物生产。有著名红心猕猴桃、野山菇、黄桃、国庆柑橘、蕨菜、野生山核桃等。

历史名人

黄珂

黄珂(1449-1522),字鸣玉,明代遂宁西眉镇北六里黄安桥黄榜石人。其父黄宗泗,举人,官云南大姚知县。珂于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授龙阳(今湖南汉寿)知县。擢御史,出按贵州、畿辅,授山西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山西榆林县),屡立战功。六年(1511)秋,入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河南用兵,出理军饷。后改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九年(1514)擢南京右都御史,寻拜工部尚书。后归家病卒,葬遂宁土桥铺(今安居区聚贤乡)。赠太子少保,谥简肃。杨延和、杨慎父子各撰有《祭黄简肃文》。祀贤祠,著有《蕨山文集》,《明史》有传。其女黄峨,系明代女诗人;子黄华,官至江西布政使。

黄峨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明朝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少年时其诗名已为时人所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与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升庵)结为伉丽。婚后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次年,随杨慎回京。世宗嘉靖三年(1524),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慎两受"廷杖",后被谪戊云南永昌卫。她回到新都居处。其间以诗词寄情,她的《黄莺儿》词四阕最为感人。五年,杨慎回家探父病,获允同赴云南戊所。八年,杨慎夫妇由戊所奔父丧,后升庵返戊所,她独居榴阁。此期间写有深情感人的《寄处》诗:"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隆庆三年(1569)病逝与杨慎合葬。

黄华

黄华,字秀卿,明代遂宁安居区西眉镇人,工部尚书黄珂之子、女诗人黄峨之弟。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户部主事,转郎中,督饷有功,授松江知府。历江西副使,升江西布政使,进光禄寺卿。为人端严正直,以道学为己任。寻告归,倡明道学,激引后进甚众。后卒于家,葬遂宁楼子沟。与状元、妹夫杨慎唱和之诗颇多,著有《梓谷文集》12卷、《麟经解义》等。《遂宁县志》有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