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嶺山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嶺山歌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西嶺山歌

遺產編號;Ⅱ-158

非遺級別;國家級

批准時間;2014年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四川省大邑縣

西嶺山歌,四川省大邑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西嶺山歌歷史悠久、產生於西嶺山民的生產、生活過程,由山民口口相授、代代流傳。其色彩、調式包含了藏、羌、漢民歌的一些元素,屬中華民族調式,分為酒歌、山歌、情歌、勞動歌、風俗及儀式歌等。

2014年,西嶺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Ⅱ-158。

歷史淵源

西嶺山歌的產生與流傳有着久遠漫長的歷史淵源,其形成的客觀原因大體上有三個方面

一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據考證,西嶺曾是漢、藏、羌三個民族雜居之地,這些先民雖以漢族為主,但融合了諸多藏、羌民族文化元素。藏族、羌族這兩個民族本身就能歌善舞,因此西嶺山歌旋律色彩、調式在體現山區自然環境特色的同時,也包含了藏、羌民歌、山歌的諸多文化元素。從整體上來看,西嶺山歌色彩鮮明,音域較寬,調子高亢,其唱法自由,空間較大,旋律流暢,山味、野味和民風濃厚,體現出原始古樸的韻律美感,是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

二是傳統農耕生產影響。四季溫潤的四川盆地和兩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成都平原和"天府之國"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在上大山燒鹼、挖藥、伐木、狩獵等下苦力過程中,親朋好友婚喪嫁娶的日子裡,用山歌提振精神、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抒發內心世界的坦蕩情懷,山歌便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封閉的文化氛圍。千百年來,由於川西山區邊遠偏僻、山高林密、交通不暢、地廣人稀等因素,外人少有涉足。因而,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封閉的生活方式,為西嶺山歌的誕生與傳承提供了條件。

西嶺山歌相傳產生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代、民國時期及20世紀50年代。

基本特徵

體裁種類

"西嶺山歌"是西嶺雪山地區所有歌謠的統稱,依其唱詞內容和主題可分為勞動歌、酒歌、山歌、情歌、風俗歌和儀式歌六大類。

勞動歌是西嶺山歌中歷史最悠久的體裁,其產生時期可追溯至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號子"系列,如拉木、打夯、縴夫等號子。

酒歌是西嶺山歌中最能體現四川酒文化的歌曲種類,受到羌族文化的影響,西嶺山民生活中的婚喪嫁娶、喜慶節日、請客迎賓等各種喜慶場合都離不開喝酒,喝酒時輪流唱酒歌,內容多是祝賀、讚頌和酬謝。酒歌大多音調高亢,但音域不寬,節奏較為緩慢,有齊唱、對唱、獨唱等表現形式。

山歌是西嶺山歌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歌曲種類,多即興演唱,音域較寬,曲調嘹亮而高亢,節奏較為自由,以獨唱形式為主。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山歌尤為豐富,愛幕、追求、熱戀、相思等均可用山歌來表達。

情歌詞意詼諧逗趣,詠唱愛慕、戀愛、求婚、夫妻情、反抗封建婚姻、甚至是與偷情相關的主題也出現在西嶺山歌的情歌之中。

風俗歌及儀式歌在婚喪和祭山儀式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受羌族民俗文化的影響,西嶺曾有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山的傳統。不僅祭山時要唱儀式歌,祭山後走村串寨,挨家挨戶唱風俗歌和儀式歌也是當地重要習俗之一。

唱詞腔調

西嶺山歌歌謠體系包含老調、大調、小調、吆噢調、呀妹調等五種原生態調門。吆噢調的唱詞為七字四句體,在小十度的音區中呈現羽調式的旋律進行。風格奔放、粗曠,曲調嘹亮。

呀妹調:與吆噢調相比,呀妹調的音域較小,音域為大六度,每一句的主要旋律音區均維持在純四度或純五度之內,全曲建立在商調式的基礎上,僅在個別長音前加入一個比最低旋律音低半音的調性外音進行裝飾處理。

小調:小調與吆噢調和呀妹調在旋律和唱詞結構方面均有明顯的區別,吆噢調和呀妹調含有豐富的華彩唱腔,小調則多為一字一音或一字二音。主體唱詞雖以七字體為基礎,但個別段落可增加至九字,襯字中感嘆詞較少。

大調:大調的唱詞為四句體,前兩句呈現七句體,後兩句則可自由加入更多主體唱詞。大調的曲調建立在角調式六聲音階的基礎上,節奏較自由,前兩句具旋律性較舒緩,後兩句則呈現明顯的說唱風格,速度加快,近似藏族民歌中典型的前長後短、前松後緊的節奏布局

老調:七字四句體的老調曲風抒情而高亢,曲調中大幅度的旋律起伏,自由且富於變化的節奏布局以及多處運用自由延長音等特點,均與高腔型羌族山歌不謀而合。老調為羽調式,但各句均不以主音結束,而是以甩腔收尾,呈現山歌中典型的呼喚表現方式

代表作品

西嶺山歌的代表作品有《唱起山歌有精神》《西嶺山上溝坎多》《高山頂上一座塘》《山歌越唱越好聽,銅鑼越打越光生(sen)》《西嶺背二哥》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西嶺山歌是西嶺雪山漢藏羌多民族融合的智慧結晶,體現的是漢藏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產物。西嶺山歌是旋律優美、行腔委婉、聲音高亢的川西山歌,因承載着當地居民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現狀和表達了川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廣泛傳承。

川西西嶺山歌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既是國家4A級景區和四川重點旅遊品牌西嶺雪山的一道文化風景線,又是一張地方文化名片。

傳承現狀

西嶺山歌在近幾十年的傳承發展中幾乎斷代了,尤其是隨着一些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離世,大量優秀的西嶺山歌曲牌以及一些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瀕臨失傳。

年輕一族對於外域文化的熱情遠遠高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此同時人文生存環境的變化,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使以往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受現代開發的文化生活影響,面山而作,面山高歌的生活習慣已經沒有了。許多人常年在外,年輕一代受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對現存有的山歌已經有些排斥,把唱山歌的任務交給一些老人和常年在家務農的婦女們。同時,以山歌傳情的表達方式也被現有的電話、微信、QQ所代替,古老的山歌慢慢被年輕人所屏蔽

相關視頻

西嶺山歌有5種曲調,大山調因為頗具陽剛氣,稱為正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