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裂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裂谷

中文名: 裂谷

外文名: Rift valley

提出時間: 1894年

提出者: C.W.格雷格里

屬 性: 地質學

成 因: 地殼運動(板塊的張裂)

裂谷板塊構造術語,兩側以高角度正斷層為邊界的窄長線狀窪地。裂谷是伸展構造作用的產物,它使岩石圈減薄和破裂,地殼完全斷離,有時新生的洋殼就會在其間產生,因此它代表了大陸裂解、洋盆產生的初期過程。裂谷以其線狀形態及鹼性雙模式火山雜岩的發育為特點。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古裂谷系還出露下伏的環狀鹼性雜岩群。這些都是鑑別裂谷系的重要標誌。地球上主要的大型裂谷有東非大裂谷萊茵河裂谷等。[1]


介紹

裂谷是板塊構造運動過程中,大陸崩裂至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的構造類型,也是岩石圈板塊生長邊界的構造類型,在陸殼區大洋中脊上均有發育。現今規模最大的裂谷發育在各大洋盆的洋中脊上,裂谷形態保持良好,特徵明顯。一般谷寬25~30千米,高出最深洋底2~3千米,與附近洋底高差為0.5~1.5千米。全球洋中脊裂谷總長在6萬餘千米。洋中脊裂谷帶雖經常被轉換斷層截斷錯開,但仍明顯地連貫分布 。大陸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裂谷和被動裂谷兩類。主動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熱對流的長期作用,使大陸岩石圈減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後出現坳陷而成裂谷,如東非裂谷、紅海亞丁灣。被動裂谷則是由於地殼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減薄、破裂而導致裂谷的形成。


特點

亦稱東部裂谷(Eastern Rift Valley)或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 東非裂谷系(East African Rift System)的主要分支。


形成

裂谷在板塊構造學中是大陸崩裂、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是洋盆的雛形,但並非都會演化發展成為大洋。當裂谷中止伸展開裂,停止發育,則裂谷坳陷就可被各類岩石所充填而失去構造形態特徵。當裂谷在三聯點上與活動帶相接,則裂谷內的大量鹼性火山岩系常與活動帶內火山岩系呈過渡分布,在裂谷內形成巨厚的火山沉積岩石建造,若就此停止發育,則成為裂谷的夭折支,稱為坳拉谷。如東歐地台中、晚古生代的大頓巴斯區,中國華北克拉通中、晚元古宙的燕遼區和中條區的坳拉谷構造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