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袁训来,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理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美国古生物学杂志特别论文奖,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3],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奖获得者[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袁训来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出生 1965年8月
安徽省望江县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袁训来,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层委员会埃迪卡拉纪地层分会选举委员,《生物进化》科普杂志主编,《Palaeoworld》副主编,《古生物学报》副主编等职。

袁训来长期从事“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环境背景”的研究。

目录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3-1987: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学古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1990: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学古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199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93-199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5-1996: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Montreal,访问学者

1997-199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9-2000:Organismic & Evo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00-现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已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专著2部。主要成果刊登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如“Science”论文4篇、“Nature”4篇、“PNAS”3篇、“Geology”6篇等。

对埃迪卡拉纪“蓝田生物群”(距今约6亿年,安徽,休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它是迄今最古老的宏体多细胞生物群,揭示了新元古代大冰期结束后不久,宏体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形态多样化和快速辐射的奇特演化过程(Nature,2011)。国际早期生命研究同行认为该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复杂宏体生物”,“为早期复杂宏体生命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Nature,470:339-340)。

命名和深入研究了著名的“瓮安生物群”(距今约5.8亿年,贵州,瓮安)。在其中发现了最古老的珊瑚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地衣化石,把这类生物的最早化石记录提前了近两亿年(Science,2005),证实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关于最早的地衣和真菌的起源时间发生在六亿年之前的推测,同时也预示着在维管植物登陆前的两亿年间,地衣可能已经对地表岩石圈进行了改造,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建立的先行者。

研究领域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环境背景:

1、多细胞生物起源、早期演化和环境背景;

2、真核生物起源和辐射的化石证据;

3、早太古代的地球环境。

所获荣誉

美国古生物学杂志特别论文奖(2002年)

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3年)

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2003年)

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奖(2004年)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

2005年度科学中国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5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年)

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2006年)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2007年)

中科院"百人计划"D类(2010年)

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

专著《陡山沱期生物群》获中国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图书奖(2003年)(排名第一)

"蓝田生物群"研究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在贵州瓮安地区发现的似地衣化石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排名第一)[5]

袁训来
袁训来

在湖北三峡地区发现的6.3亿年前的动物胚胎化石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排名第四)

"蓝田生物群"研究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地质科学十大进展(排名第一)

学术兼职

2016.3-现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现今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2005-现今国际地层委员会埃迪卡拉纪地层分会选举委员

2006-现今《生物进化》科普杂志主编

2017-现今《Palaeoworld》副主编

2012-现今《古生物学报》副主编

学术论文

1.Zhang Yun and Yuan Xunlai, 1992: New data on multicellular thallophyte and fragments of cellular tissues from LateProterozoic phosphate rocks, South China.Lethaia, 25:1-18. Pl.10, Appendix 1.

2.袁训来,王启飞,张昀,1993:贵州瓮安磷矿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0(4):409-420。图3,图版5。

3.袁训来,李军,陈孟莪,1995: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古生物学报34(1):90-102。图3,图版3。

4.张昀,袁训来,1995:元古宙末多细胞红藻有性生殖结构的发现。中国科学(B辑)25(7):749-754。图3,图版2。(Zhang Yun and Yuan Xunlai, 1996: Sexual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of Latest Proterozoic multicellular rhodophytes (red algae) from South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39(1): 28-39.)

5.Yuan Xunlai and H.J. Hofmann, 1998: New micropaleontological data from Neoproterozoic Sinian Doushantuo phosphorite rocks,Wenga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Pl. 14, Appendix 1.Alcheringa22(3-4): 189-222.

6.Shuhai Xiao, A.H. Knoll and Xunlai Yuan, 1998: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Miaohephyton bifurcatum, a possible brown alga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72(6):1072-1086.

7.Zhang Y., Yuan X. & Yin L. 1998: Interpreting Late Precambrian Microfossils.Science282(5395):1783.

8.袁训来,1999: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研究简况。《微体古生物学报》16(3):281-286。

9.Yuan Xunlai, Li Jun &Cao Ruiji,1999: A diverse metaphyte assemblage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Lethaia 32:143-155。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