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蜀葵叶薯蓣

蜀葵叶薯蓣,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蜀葵叶薯蓣Dioscorea althaeoides R.Knuth的根茎。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疏风祛湿,健脾消食,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食积饱胀,消化不良,跌打损伤。

  • 中文学名 蜀葵叶薯蓣
  • 别 称 龙骨七、穿山龙、细山药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百合目
  • 科 薯蓣科
  • 属 薯蓣属
  • 种 蜀葵叶薯蓣
  • 分布区域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采收时间 秋、冬季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

目录

目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生长环境

药材性状

相关论述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整地

栽植

管理

采收

主要价值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归经

归脾、肝、肾经。

功效

疏风祛湿,健脾消食,活血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食积饱胀,消化不良,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治感冒头痛:穿山龙15g,升麻9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丽江中草药》)

治风湿麻木:龙骨七、大风藤各30g。煨水服。

治跌打损伤:龙骨七60g,泡酒500g。每次服15-30g。

治食积饱胀,消化不良:龙骨七3g。研末,开水吞服,每日2次。(2-4方出自《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挖,除去泥土,洗净,切片,晒干。

蜀葵叶薯蓣形态特性

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生,细长条形,分枝纤细。茎幼嫩时具稀疏的长硬毛,开花结实后近于无毛。单叶互生,有柄,通常比叶柄长;叶片宽卵状心形,长10-13厘米,宽10-13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浅波状或4-5浅裂,表面有时有毛,背面脉上密被白色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有梗,长2-3毫米,常由2-5朵集成小聚伞花序再组成总状花序,有时花序轴分枝形成圆锥花序;花被碟形,基部连合成管,顶端6裂,开花时裂片平展,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较短,有时弯曲。雌花序穗状,有花40朵或更多,单生或2-3个簇生叶腋;苞片披针形;退化雄蕊丝状或无。蒴果三棱形,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基部渐狭,顶端稍宽大,表面草黄色,有光泽;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基部,向顶端有斧头状的宽翅,长约8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1]

蜀葵叶薯蓣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坡、沟旁或路边的杂木林下或林缘。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根茎呈长条状圆柱形,弯曲不直,有的具分枝,直径1-2cm,表面黄色或灰棕色,具须状根或点状根痕。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气微,味苦。

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燥湿理脾,强筋壮骨。治风湿麻木,跌打损伤,食积饱胀,消化不良。”

蜀葵叶薯蓣繁殖方法

薯蓣繁殖一般采用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芦头。在头年冬季挖采薯蓣时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薯蓣要求地势向阳、背风的沙质土壤和壤土,土壤反应为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粘重、过沙或碱性强的土壤不宜栽种。

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薯蓣地上茎叶将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内应注意鼠害,并需通气。用零余子繁殖需须经1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2]

蜀葵叶薯蓣栽培技术

整地

薯蓣应实行2-3年轮作。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松沟,一般沟深1米以上,沟宽20-25厘米,沟间距80-100厘米。人工开沟比较费时,一般在冬前进行,开沟后回填土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

栽植

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10℃后,即可定植。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定植,东北5月上旬定植。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10厘米,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以芽嘴为准,均匀铺开,播种密度一般3.75-4.5万株/公顷,株距25-30厘米,行距就是沟间距。播前,在已开沟的正上方,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种沟,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种后,覆土,拍平。

管理

整枝搭架:薯蓣是攀缘植物,苗高30厘米前,必须搭架,架高1.5-1.7米,架材入土深20-30厘米。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种块发芽时,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相应会产生2-3个块茎,相互争夺养分,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影响优质生产,应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有的品种侧枝过多,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零余子大量形成,影响块茎生长,一般可控制在1500-2250千克/公顷。

施肥:薯蓣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约需吸收纯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钾5.38千克。薯蓣忌氯,不宜用氯化钾,强调重施有机肥。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75立方米腐熟的有机肥、磷酸二铵350-400千克、尿素250-30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间,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400千克左右,并浇水。

灌水: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头水;相隔20天左右,进入枝叶生长盛期,再浇二水,前2次水要浅浇,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后1个月左右,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涝。

采收

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获块茎。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3]

蜀葵叶薯蓣主要价值

功效与作用

健脾益胃、助消化:薯蓣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滋肾益精:薯蓣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益肺止咳:薯蓣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降低血糖:薯蓣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延年益寿:薯蓣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肝昏迷:近这些年研究发现薯蓣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营养价值

薯蓣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薯蓣皂,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先驱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而新鲜块茎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质、消化酵素等,可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

药用价值

薯蓣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根可入药,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赢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时珍。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震亨。

食用:块茎富含淀粉,可供蔬食。[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