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普呂多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蘇利•普呂多姆)
勒內-法蘭索瓦-阿蒙•蘇利•普呂多姆(René-François-Armand (Sully) Prudhomme,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6日),出生於巴黎,法國詩人,是帕納斯運動的主要成員,該運動旨在恢復優雅。對詩歌的追求,平衡和審美標準,以應對浪漫主義的過激行為。
在學校學習科學,但因眼疾而不得不放棄科學事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辦公室當文員。
1860年,他離開工廠學習法律。
1865年,他自費出版一部流利而憂鬱的詩集《節日與詩》。蘇利•普呂多姆詩歌的主題:對生活、理想、愛情、青春的追求和對故鄉、祖國、人民的摯愛,其中一些詩作也流露出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憂慮。
因《節日與詩》的出版使蘇利•普呂多姆一舉成名。於是他辭去律師職務,專事寫作,成為十九世紀後期法國有影響的詩人之一。也是一位以詩歌著稱於世的天才型作家。[1]
他最有名的詩
《立場》(1865年;“POEMES”)
《打碎的花瓶》。LesÉpreuves(1866年;“ Trials”)
《Les Solitudes》(1869年;“ Solitude”)
《萊斯Vaines Tendresses》(1875年),也都以這種第一種感性的風格。
蘇利•普呂多姆後來放棄了個人抒情主義,試圖用詩來表達哲學概念。
哲學概念詩作
《拉司法部》(1878年)
《樂邦爾 [幸福]》(1888年),其治療抽象的,人道主義的主題。
後期
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的後期作品有時晦澀難懂,以詩表達哲學主題問題的方法。
1881年,當選法蘭西學術院院士。
蘇利•普呂多姆後期轉向散文創作。他的散文也是哲學著作。
1896年,出版《我知道什麼?》(包括Que sais-je?)
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原因
- 「蘇利•普呂多姆的詩歌作品是崇高的理想主義與完美的藝術代表,並且是心靈與智慧的罕見結合。」[3]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頗有爭議,一般認為,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或者是左拉都比其更有資格問鼎首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諾貝爾本人對於現實主義的偏見和對於理想主義的偏愛使得普呂多姆出人意料地壓倒了這些大師而獲得了新創的這一大獎。
著作
詩集
- 《節日與詩》
- 《孤獨》、《徒然的柔情》
- 《命運》、《正義》、《幸福》
散文、論述
- 《論美術》
- 《詩句藝術斷想》
- 《帕斯卡爾主張的真正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