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薛家崗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因1979年發現於安徽潛山市王河鎮薛家崗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間,擴及鄂東和贛北部分地區。年代約在公元前3500一前2800年左右。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薛家崗文化

發現始建:1979

地點:安徽潛山市

年代:公元前3500一前2800年

時代

薛家崗文化的時代約在距今5000-6000年之間。其早期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這時的生活用具多,生產工具少,石器製作工藝粗劣,鑽孔技術不發達,說明這時期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除維持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餘,氏族成員之間社會地位還是平等的,他們過着集體勞動的公有制生活。

面貌

到了薛家崗文化的中、晚期,已經顯露出階級社會的萌芽:一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數量增多,種類齊全且製作精美。質料堅硬的石質生產工具的改進與提高,必然推動農業生產的大發展,這時的「薛家崗人」除維持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餘,他們過着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現了貧富分化。石質生產工具和玉飾切割工藝達到成熟階段,陶器手輪兼制,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小件玉器鑽孔精細,這就需要有熟練的手工業勞動者才能完成。因此,我們認為這時的「薛家崗人」有一部分已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而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分工,商品交換和氏族內部的貧富分化可能開始出現。所以,「薛家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這時已逐步為私有制所取代。三是「薛家崗人」有着較高的審美欣賞水平,如陶器造型優美,紋飾圖案形式多樣;石器尤以石鏟和奇數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圍繪有規整的花果形圖案,這是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另外,他們還有意識地製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為頭飾、頸式和肢飾等,說明這時期「薛家崗人」佩帶玉飾風氣盛行。

薛家崗文化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各文化因素,通過交流、發展,終成為安徽惟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被學術界廣泛關注。作為薛家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崗遺址所在地的黨委、政府及文物部門,認真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一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遺址的保護;另一方面,潛山縣旅遊局、文物部門正在將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開闢成為新興的旅遊景點,薛家崗遺址已規劃為遺址公園,恢復模擬一部分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生活實景,以向世人展現「薛家崗人」的原貌。潛山市博物館已辟園地,利用薛家崗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直觀形象的展示了薛家崗文化面貌。

遺址

在天柱山麓,潛水之濱,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遺址。[1]遺址距離潛山市區僅7公里,位於王河鎮永崗、利華兩自然村的交界處,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1979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對薛家崗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為探尋薛家崗文化分布情況,考古工作者先後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間又發現多處薛家崗文化同類型遺址。因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