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薏苡仁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薏苡仁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薏苡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Roman. )Stapf的乾燥成熟種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再曬乾,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及雜質,收集種仁。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糯米炒鹽湯煮(《雷公》)的方法。宋代有「微炒黃」(《聖惠方》)和糯米炒(《局方》)等法。炒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又有鹽炒(《醫學》)的方法。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薑汁拌炒(《逢原》)、拌水蒸透(《拾遺》)等炮製方法。對炮製目的也有記述。

【現代炮製方法】

  1、薏苡仁:取原藥材,除去皮殼及雜質,篩去灰屑。

  2、炒苡仁:取淨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略鼓起,取出晾涼。

  3、麩炒苡仁: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至冒煙時,投入淨苡仁,炒至表面黃色,微鼓起,取出,篩去麩皮,晾涼。薏苡仁每100kg用麩皮10kg。

【飲片性狀】

薏苡仁呈寬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一端較寬而微凹,有1個淡棕色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炒苡仁微鼓起,表面淺黃色。麩炒苡仁微鼓起,表面黃色。

【質量標準】

薏苡仁雜質不得過2%,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3.0%,醇浸出物不得少於5.5%,含甘油三酸酯不得少於0.50%。麩炒薏苡仁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2.0%,甘油三酸酯不得少於0.40%。

【炮製目的】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經、胃經、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除痹的功能。   生品性偏寒涼,長於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除痹。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肺癰,腸癰,風濕痹痛,筋脈攣急及濕溫病在氣分。炒苡仁和麩炒苡仁性偏平和,二者功效相似,長於健脾止瀉,只是炒苡仁滲濕作用稍強,麩炒苡仁健脾作用略勝,常用於脾虛泄瀉。

【應用選擇】

  1、生用

  (1)水腫:本品利濕作用較弱,宜於輕症水腫,尤其適用腳氣水腫。常與冬瓜皮、澤瀉、茯苓、赤小豆等同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肢體水腫。《獨行方》用郁李仁煮薏苡仁飯,治水腫喘急。若偏於腎陽虛者,可與杜仲、黃芪、狗脊、菟絲子等同用,有補腎益脾,祛濕消腫的功效,如薏苡杜仲湯(《中藥臨床應用》)。

  (2)痹證:本品能除濕熱,利關節,緩解攣急,對濕滯肌肉、筋脈的痹痛或濕熱拘攣均可應用。偏熱者,可與絡石藤、豨薟草、防己等同用;偏寒者,可與麻黃等同用,如麻杏薏苡甘草湯(《金匱》),用於風濕病人一身盡疼;濕重者可加蒼朮、防己。《食療方》以本品同粳米煮粥食,除風濕疼痛,消水腫。

  (3)肺癰:常與葦莖、桃仁、冬瓜子等同用,能清肺祛痰,排膿消癰,用於肺癰胸痛,咳吐腥臭膿痰,如葦莖湯(《千金》)。

  (4)腸癰:常與牡丹皮、桃仁、瓜萎等同用,能清熱活血,排膿消癰,用於腸癰,腹中療痛,煩躁不安等,如薏苡仁湯(《準繩》)。若與敗醬草、冬瓜仁、丹皮、桃仁、金銀花等同用,其清熱排膿作用更強,如腸癰方(《中藥臨床應用》)。

  (5)濕溫初起:濕溫初起,病在氣分,濕重熱輕,胸脘痞滿等,可與厚朴、白蔻、杏仁、滑石等同用,能宣暢氣機,清利濕熱,用於濕溫初起或暑溫挾濕,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等,如三仁湯(《條辨》)。


  2、制用泄瀉:多用於脾虛有濕的泄瀉。常與黨參、白朮、山藥、茯苓、砂仁等同用,能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腹瀉,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等,如參苓白朮散。

【現代研究】

實驗研究不同炮製方法對薏苡仁煎液的影響,結果顯示,沉澱物高度、比重及蒸發剩餘物數值的大小順序為:麩薏仁<;炒薏仁<;生薏仁<;爆薏仁。四者旋光性皆為右旋,爆薏仁煎出液與麩薏仁煎出液旋光度相同。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炒焦、蒸後砂燙、蒸製、土炒等。

  2、文獻摘錄「微炒黃色」(《粹言》)。「微炒用治疝氣,引藥下行鹽水煮,或用壁土炒,治瀉痢糯米炒。治肺癰二便生用」(《得配》)。

【總結】

薏苡仁的炮製記載雖然較早,但方法都較簡單,其中炒法歷代都用,至今仍是主要炮製方法。出現最早的糯米炒、鹽制以及清代出現的土炒,近代個別地區也保留了下來,但現在已不常用。麩炒法雖然是近代才出現的炮製方法,但現已成為《中國藥典》的法定方法。   在臨床上,薏苡仁以生用為主,炒製品僅用於健脾。由於本品作用較弱,故用量宜較大,否則效果不明顯。薏苡仁雖然作用緩和,但用於痹病效果甚好,尤其是下肢疼痛,麻木拘急,與防己、木瓜、蠶沙、白芍、甘草同用,效果良好,兼有熱象者更為適宜。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 除去雜質(《藥典85》)。

二、炮炙

1、麩制 取麩皮,撒在熱鍋內,加熱至冒煙時,加入薏苡仁,迅速翻動,炒至微黃色,取出,篩會麩皮,放涼。每薏苡仁100kg,用麩皮10kg(《藥典85》)。

2、炒制

a、炒黃 取淨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藥典77》)。

b、炒焦 取淨薏苡仁,置熱鍋內,不斷翻動,用武火炒焦褐色,噴水少許,滅淨火星,取出,晾涼,曬乾,入庫即得(《北京》)。

3、燙制

a、取淨米仁入清水浸脹,蒸熟至透心,取出攤開,待冷卻後,再曬乾,用沙炒泡,即得(《江西》)。

b、取淨薏苡仁,用清水潤濕,置鍋內隔水蒸熟,取出,曬乾,用油砂炒至發泡,取出,篩去油砂,放涼即得(《湖南》)。

c、先將沙炒熱,加入薏苡仁與食油少許炒至發胖,篩去沙即可(《集成》)。

4、蒸製 取薏苡仁加水浸24小時,蒸3-4小時,蒸透後曬乾(冬季須霜露1-2天後再曬乾);或浸1-2晝夜,用大火蒸4小時,邊蒸邊曬水(約每1小時灑1次),蒸後放涼即可(《集成》)。

5、土製 先將伏龍肝粉,置熱鍋內,不斷翻動,加熱至輕鬆時,放入淨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土黃色,取出,篩去士,晾涼,入庫即得。每薏苡仁500kg,用伏龍肝粉150kg(《天津》)。

[2]

【炮製方法】

1、薏苡仁:取原藥材,除去皮殼及雜質,篩去灰屑。

2、炒苡仁:取淨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略鼓起,取出晾涼。

3、麩炒苡仁: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至冒煙時,投入淨苡仁,炒至表面黃色,微鼓起,取出,篩去麩皮,晾涼。薏苡仁每100kg用麩皮10kg。

【炮製作用】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經、胃經、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除痹的功能。 1、薏苡仁:生品性偏寒涼,長於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除痹。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肺癰,腸癰,風濕痹痛,筋脈攣急及濕溫病在氣分。 2、炒苡仁和麩炒苡仁:二者性偏平和,功效相似,長於健脾止瀉,只是炒苡仁滲濕作用稍強,麩炒苡仁健脾作用略勝,常用於脾虛泄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