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萨迪

怡然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9日 (一) 13:43的版本 参考来源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萨迪(Sadi,1209~1291) 13世纪阿拉伯著名穆斯林诗人、苏菲主义学者。一译“萨阿迪”。全名穆什莱菲丁·穆斯赖哈·萨迪Sa’di,MoshlefoddinMosaleh。  

目录

生平简介

1208年生于波斯西南部法尔斯(今伊朗一省)的设拉子城一下层传教士家庭。他出生时正当乱世,花剌子模人入侵伊朗,推翻了塞尔柱王朝(公元1037—1194 年)。之后蒙古人于1219 年和1256 年两次入侵,在伊朗建立了旭烈兀王朝(伊尔汗国)。
萨迪幼年丧父,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在故乡完成初级学业后,由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学院深造,刻苦钻研文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同时开始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创作抒情诗。后因不堪忍受学校的束缚而辍学,学业没有完成就开始云游天下,他的足迹触及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地区,如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印度、阿富汗及我国新疆重镇喀什。其足迹触及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地区,如埃及、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叙利亚、阿富汗、印度及我国新疆重镇喀什。
当时地方王朝之间混战 社会动荡不安,正值蒙古人入侵,故萨迪的前半生几乎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此间,他以伊斯兰教达尔维什(游方者)的身份,沿途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等地,,被十字军俘虏服过苦役,还多次朝觐麦加天房。近30年云游四方的经历,使他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亲身体验了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积累掌握了许多民族文学的精华,为后半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萨迪于1257 年回归家乡后,蛰居故乡,潜心写作。 [1]

作品简介

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并且创作了大量诗歌、短诗、颂诗、鲁拜诗和抒情诗等,其中以抒情诗的成就最高。

《果园》是叙事诗集,共8章,由200个故事组成,是他结束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最初以《萨迪集》问世。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道德修养的准则规范,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经验,还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兵法等方面的问题,应有尽有。全书160个故事所描写的多是帝王、圣哲、教徒、云游者的生活,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纯洁、赤诚、正义、光明与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
《蔷薇园》用无韵散文、韵文并间有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共8卷。全书运用娓娓动听的叙述与以事喻理的教谕,引人入胜、趣味盎然,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有诗有文,诗文相间,共分为8篇227个小节,堪称一部佳作。《蔷薇园》也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
《果园》和《蔷薇园》作品中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大量引用格言、警句、民间的谚语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书中的诗用词平易,句式简练。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这两部作品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自己流浪生活的总结和思考,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每首诗就是一支歌,朗朗上口,寓意深长,形式优美动人,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2]

名言欣赏

  • 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 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
  •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 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