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莫愁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莫愁乐》是《西曲歌》之一,它是《西曲歌》中的《石城乐》的变曲。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大致可以确定《莫愁乐》的来源:在石城西面有一位歌妓,唱着风行的《石城乐》曲,那曲子的和声是"妾莫愁",因此人们就叫这位歌妓为莫愁,而且改创一种新的变曲(或许是她自己所改创)来适应她的歌唱,这变曲即《莫愁乐》。《西曲歌》是汉魏六朝清商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内容方面也和《吴声歌曲》一样基本以情歌为主。

作品全文

其一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1)。

=其二 =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2)。

注解

(1)石城:今湖北省钟祥县。古称郢,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战国后期为楚国都城,西汉初置县,三国时属吴,置牙门戍筑城,称为石城。【汉典】古城名。在今湖北襄阳。艇子:<方言>小艇。打:用力拨动。举,提起。两桨:拨动两次船桨。桨,船桨。催送:催促送来。快送。

(2)闻:听闻。听说。欢:<方言>喜欢之人,心爱之人。下:顺水行船。东下。扬州: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相送:互相送行。楚山: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泛指楚地之山。探手:伸手。探出双手。抱腰:抱着细腰。江水断不流:说江水已不再向东流,希望爱人不要走也。断,绝断。

白话译文

其一

莫愁现在哪里?莫愁现在石城西。

船夫用力拨动船桨,催促送莫愁来。

其二

听闻郎君要东下扬州,小女子相送到楚山头。

两人伸手抱腰看,只见江水不再向东流。

作品赏析

"西曲歌"和"吴声歌"是南朝乐府两大主曲。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包括今日湖北的江陵、宜昌、襄樊和河南的邓县一带。南北朝时代,金陵和长江中游的荆州,是两个大都督府所在地,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两个重心,自然是官僚贵族、富商巨贾的麇集之地。这对南朝乐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相比于"吴声歌",西曲产生的时代较晚,以齐、梁时代为多。

据《旧唐书·音乐志》和陈代释智匠《古今乐录》等史籍记载,《莫愁乐》产生的原因大致是这样的:在石城(当时竟陵郡郡治所在地,竟陵即今湖北省钟祥县城)西面有位女子善歌《石城乐》,因《石城乐》的和声是"妾莫愁",所以人们就把这位歌女叫做"莫愁",而且改创(也许就是这位莫愁自己改创)一种新的变曲来配合她的歌唱,这个变曲就是《莫愁乐》。

第一首首《莫愁乐》写的是渡头送别,但哀愁的成分并不多,倒是充满了情感的大胆倾吐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莫愁乐》中女性的情人是从江陵到扬州去,她在楚山头为情郎送行。"楚山",这里泛指楚地的山,因江陵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莫愁以楚山的突兀坚定来暗示自己的坚贞,以江水的流走来暗暗告诫情人。"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探手"是伸出双手;"抱腰",是抱住对方的腰,这都是双方的动作;"看"也是双方对视。短短几字,写出了双方的动作和情态,语约而意丰,这也是南朝乐府一个显著的特点。"江水断不流"五字,更加简约和给人强烈震撼:似乎大江也为这对情人的挚情所感动,为之悲咽哽阻,以至流淌中断。

《莫愁乐》中这句"江水断不流",不仅想象奇特而且大胆:它居然能想象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大江也会断流,那么,为了两人的厮守,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还有什么能阻隔的呢?南朝乐府中,类似这种发挥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力的名句还很多。柳永的《雨霖铃》是江水无情,情人不得不离去,陪伴情人的只有"暮霭沉沉"的楚天。而这首诗中却是江水有情,为这对难舍难分的情人滞流静波。可见表现同一种情感,可以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手法,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最后,还想指出的是,自从江陵的莫愁和《莫愁乐》出名以后,莫愁这个名字也跟着时髦起来,很多姑娘都以此为名。于是,北方的洛阳也有了莫愁,并且还有了具体的夫家--姓卢:"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石头城(今南京市)有个莫愁湖,有的地理方志介绍说,此湖的得名就是由于"昔有妓女莫愁家于此")《太平寰宇记》)。正说明了西曲《莫愁乐》的深远影响。

第二首,"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首二句,小伙子并不是不知道莫愁居住的地方,这里却明知而故问,自问而自答,显然出自对女方的神秘感。或许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吧,或许担心莫愁的家长从中阻拦吧,反正他正踮着脚跟,忐忑不安地眺望着石城西畔,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莫愁会不会如约赴会?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正在着急的时候,终于看到莫愁乘着小艇,正朝着他轻快地划过来。从字面上看,这二句是写莫愁的活动,但小伙子轻松、畅快的心情却已跃然纸上。这种效果,乍看无一字写内心活动,其实却把诗人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端将出来。有几处词语值得注意。"艇子",言船小而轻;"打两桨",是说双桨在水面上划动。船既小,又两桨齐划,正如鸟添双翼,必行驶如飞。因此下句用"催送",以壮小艇划行之快。前三句似乎与主人公无关,最后一句的"来"字,才点出主人公与莫愁的关系,且流露出主人公心情之喜悦。

这首小诗,四句用了三个"莫愁",而且前二句句式也相同,这种重复歌唱的手法,正是民歌的基本特点之一。全诗抒情之中夹有叙事,语言朴实、简洁、准确、欢快,且富有动感,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首优秀的代表作。[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