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荻生徂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荻生徂徠

圖片來自orangenews

荻生徂徠(1666年3月21日-1728年2月28日),名雙松,字茂卿,號徂徠,又號蘐園。日本儒學家,蘐園學派的創立者,被譽為「日本近代政治理論的奠基人」。

生涯

出生在江戶,是一個武士之家的次子。幼時勤勉好學,師從儒學家林鵞峰林鳳岡。父親荻生景明德川綱吉的御醫。延寶七年(1679),其父因惹怒了德川綱吉被判放逐,荻生一家也被迫從江戶搬遷至其母的故鄉上總國長柄郡本納村(今:茂原市)。在13年的本納村生活中,荻生徂徠自學了漢學日本學佛學,學問突飛猛進。元祿五年(1692),幕府赦免了徂徠之父的罪過,徂徠一家得以返回江戶。回到江戶後,徂徠在芝增上寺附近開辦私塾。相傳當時十分貧困的徂徠,受到了附近豆腐店老闆的大力幫助。徂徠發跡後,為了報答恩情,每月會拿出一部分俸祿贈予豆腐店老闆。赤穗事件中豆腐店不幸被浪人燒毀,徂徠便出資重建了被浪人燒毀的豆腐店,因此留下了「徂徠豆腐」的逸聞。

元祿九年(1696),將軍綱吉的親信柳澤吉保提拔徂徠做自己的講師,經常就政事詢問徂徠的意見。赤穗事件中,儒士們就義士的處置問題爭論不休。徂徠認為赤穗義士的行為違背了幕府的法律,罪已至死,但他們的行動符合武士道的義理,故應該讓義士們保留武士的尊嚴,用切腹的方式自行了斷。徂徠的建議令柳澤吉保十分滿意,最終幕府的判罰與徂徠的意見相同,徂徠因此名聲大振。[1]寶永六年(1709),德川綱吉去世,其親信柳澤吉保失去了政治地位。荻生徂徠於當年離開柳澤府邸,在日本橋茅場町開辦了蘐園私塾,吸引了大批學生,逐漸形成了蘐園學派(又稱徂徠派)。

隨着蘐園學派的發展,荻生徂徠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時人評價:徂徠的一句批評,能讓人萬念俱灰;而徂徠的一句表揚,能讓人欣喜若狂。[2]享保七年(1722)後,荻生徂徠得到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賞識,經常在政事上提供建議。1728年享有盛名的荻生徂徠去世,享年63歲,葬於江戶長松寺

思想

荻生徂徠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聖人創立了理」這一觀點。在此之前,受程朱理學影響,日本學者普遍相信天理先於人類的出現,是「神創立了理」,因而認為儒家經典中的「」是不可隨時代變動的。

通過研究儒家經典,徂徠認為上古時代的聖人們為了人類世界的和諧而設立了「理「,因此儒家經典中的「天理」不是由神,而是由人創立的。隨着時光的流逝,聖人創建的制度被凡人莽夫篡改得面目全非。因此,當權者可以審時度勢,遵照上古時代的「理」,對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修改。只要修改後的規章制度有助於人類世界的和諧,那就可以說是順應天理的。他曾自嘲稱:無知的我不信奉釋迦摩尼,只信奉聖人。[3] 荻生徂徠對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發起改革,重建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封建制度。[4]

政治上,荻生徂徠支持德川幕府的統治,認為幕府將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宣稱「日本國全境都是將軍的領地」,將軍可以隨意徵調使用土地上的資源。[5]同時,他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建議減少大名的封地。[6]

經濟上,徂徠對元祿(1688-1703)以來的奢靡之風深惡痛絕,要求人們重歸德川幕府初期的樸素之風。他尤其討厭那些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富商:這些人沒有需要統治的領地,沒有下屬,無須像武士那樣履行職責,但他們卻像大名一樣,擁有奢華的衣着、食物和住所。

思想上,徂徠反對朱熹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鼓勵人們正視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並用合適的方式去表達情感:人類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即使他無悲無喜,他仍會去思考各種各樣的事情。所以當他喜悅、生氣、悲傷、驕傲、愛戀或者憎恨時,他會不由自主地表露情感並為此發聲。中國的與日本的和歌是相似的,它們並不是為了展現天理、規範或者統治之術,也不是為了維護世間的和平和穩定,(人們用詩來表達情感)。[7]但是徂徠也強調,每個人的欲望應該與他們所處的等級相符。[8]

影響

荻生徂徠的思想,打破了當時程朱理學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在程朱理學的話語體系中,德川幕府的封建制度符合由神創立的「理」。徂徠指出「理」並非神創,而是由聖人建立的。因此,德川幕府的封建制度並非神授,而是由人創立的。[9]在荻生徂徠思想的基礎上,後來的日本學者不斷對德川幕府的統治以及封建制度本身提出疑問,最終帶來了寬政二年(1790)的「寬政異學之禁」。然而,即使幕府對「異端」思想極力鎮壓,也無法阻止時代潮流的發展。數十年後,隨着西方勢力的到來,德川幕府再也無法禁錮國內學者的思想,最後於1868年徹底垮台。

作品

參考文獻

  1.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74. ISBN 0-691-07566-2. 
  2.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41. ISBN 0-691-07566-2. 
  3.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96. ISBN 0-691-07566-2. 
  4.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219. ISBN 0-691-07566-2. 
  5. 淹川誠一 (編). 日本經濟大典·第九卷. 東京: 明治文獻. 1967: 52. 
  6. 淹川誠一 (編). 日本經濟大典·第九卷. 東京: 明治文獻. 1967: 159. 
  7.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106. ISBN 0-691-07566-2. 
  8.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132. ISBN 0-691-07566-2. 
  9. Maruyama M.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Trans. Hane M.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74: 262. ISBN 0-691-07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