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荸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8月19日 (一) 14:17 由 Sdrgtzp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建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荸薺(中藥材) 荸薺(學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又名馬蹄、水栗、烏芋、菩薺等,屬單子葉莎草科,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葉荸薺。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有多數橫隔膜,干後稈表面現有節,但不明顯,灰綠色,光滑無毛。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近膜質,綠黃色,紫紅色或褐色。小穗頂生,圓柱狀,在小穗基部有兩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餘鱗片全有花;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花果期5-10月。

本產於中國,廣布於全世界,中國全國各地都有栽培,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球莖富澱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澱粉,味甘美;也供藥用,開胃解毒,消宿食,健腸胃。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荸薺

拉丁學名:Eleocharisdulcis

別稱:馬蹄、水栗、芍、鳧茈、烏芋、菩薺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單子植物綱Liliopsida

目:禾本目Poales

科:莎草科Cyperaceae

屬:荸薺屬Eleocharis

種:荸薺E.dulcis

二名法:Eleocharisdulcis

分布區域:原產印度,中國主要分布江蘇安徽浙江廣東湖南等全國各地。

藥理介紹

依據《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日用本草

=各種名稱

  • 中藥材名:荸薺     拼音名:Bí Qí
  • 英文名:corm of Waternut
  • 別名:芍、鳧茈、葃菇、水芋、烏芋、烏茨、葧臍、黑山稜、地栗、鐵葧臍、馬蹄、紅慈菇、馬薯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 [Andropogon dulcis Burm.f.; Scirpus plantaginea Retz.; 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 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採收和儲藏

冬季採挖,洗淨泥土,鮮用或風乾。[1]

原形態

荸薺,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莖細長,頂端膨大成球莖。稈叢生,圓柱狀,粗2-5mm,光滑,有多數橫膈膜。無葉片,稈基部有葉鞘2-3。小穗圓柱狀,長1.5-3.5cm,直徑5-6mm,淡綠色有多數花;鱗片卵狀長圓形螺旋狀排列,長約5mm,寬約3mm,中脈1,有淡棕色細點;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果長1.5倍,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先端不縊縮,有頸並成領狀的環,長約2.4mm,寬約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寬為小堅果的1/2。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栽植於水田中。

資源分布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2]

性狀

性狀鑑別,球莖圓球形,稍扁,大小不等,大者直徑可達3cm,下端中央凹陷,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的嫩芽,外包枯英的鱗片。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節明顯,環狀,附殘存的黃色膜質鱗葉,有時有小側芽。質嫩脆,剖面白色,富含澱粉和水分。氣微,味甜。以個大、肥嫩者為佳。

化學成份

含荸薺素(puchiin),細胞分列素即(cytokinin)N-(Δ2-異戊烯基)腺甙[N6-(Δ2-isopentenyl)adenosine],澱粉,蛋白質,脂肪等。[3]

藥理作用

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產氣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熱,不溶於有機溶媒,不被動物炭吸附。用瓦伯氏儀測得,它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呼吸達80%(10小時後)。[4]

炮製

洗淨,削去外皮。荸薺粉:取荸莽洗淨,除去嫩芽,磨碎,濾取白色漿計,沉澱,乾燥之,即成。[5]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肺;胃經[6]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化痰;消積。主溫病口渴;咽喉腫痛;痰熱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黃疸;熱淋;食積;贅疣[7]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或嚼食;或搗汁;或浸酒,或澄粉。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點目:或生用塗擦。[8]

注意

虛寒及血虛者慎服。[9]

附方

摘錄中華本草

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

荸薺汁、梨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

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治下痢赤白

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

治痞積

荸薺於三伏時以火酒浸曬,每日空腹細嚼七枚,痞積漸消。(《本經逢原》)

治腹滿脹大

烏芋去皮,填入雄豬肚內,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疏》)

治大便下血

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神秘方》)

治婦人血崩

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綱目》)

治咽喉腫痛

荸薺絞汁冷服,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治小兒口瘡

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治尋常疣

將荸薺掰開,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並露出針尖大小的點狀出血為止。連用七至十天。〔《中華皮膚科雜誌》12(2):74,1966〕[10]

治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

大荸薺四個,海宅(漂去石灰礬性)一兩。上二味,水二鍾,煎八分服。(《古方選注》雪羹)摘錄中藥大辭典


各家論述

1.《綱目》: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為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鳧茈干者,則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

2.《本草新編》:烏芋,切片曬乾,入藥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入藥,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種、野產之分,藥用宜野產者為佳。然無野產,即揀家種之老者,切片連皮曬乾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辟瘴氣也。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與鱉甲、神曲、白朮、茯苓、枳殼之類並投,則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則無功,同用則有益。

3.《本草求真》:烏芋,止一水果,何書皆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痘、清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則於在胸實熱可除,而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而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4.《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

5.《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7.《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

8.《本草匯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

9.《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經逢原》:治酒客肺胃濕熱,聲音不清。

11.《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13. 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11]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和潮濕環境。宜選擇肥沃、疏鬆的砂壤土水田栽培,不宜在粘土田栽種。

栽培技術

用球莖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種,覆土,經常保持濕潤。約20d,苗高20-25cm時,移植於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種,每種苗1析。每蔸種苗1株。

田間管理

移栽前,大田中施廄肥作底肥,生長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為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將水排乾。[12]

主要價值

=食用

荸薺不僅可以促進人體代謝,還具有一定的抑菌功效。荸薺中的磷含量是所有莖類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磷元素可以促進人體發育,同時可以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科學家在對荸薺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一種抗菌成分荸薺英。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加上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獨特的口感,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食物。[4]​

食用禁忌

宜食

兒童和發熱病人最宜食用。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時也宜食用。癌症患者(主要是肺癌和食道癌之人)宜食用。宿醒未解或濕熱黃疸者食用可減輕症狀。發熱口溽、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痰、咽干喉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可潤喉清嗓。

忌食

由於荸薺性寒、女子月經期間、脾胃虛寒以及血虛、血淤者應該慎用。小兒遺尿以及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食用。

藥用

荸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濕祛痰、消食除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黃疸、痢疾、小兒麻痹、便秘等疾病;荸薺含有一種抗菌成分,對降低血壓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還對癌症有防治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