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漠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荒漠化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於乾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連年嚴重乾旱,造成空前災難,「荒漠化」名詞於是開始流傳開來。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廣泛的國際合作,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

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天局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截至2020年6月17日,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由1996年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 乾旱土地占了世界的40%,其中非洲70%的土地是荒漠和乾旱土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雖然有雨林,但其1/4土地是荒漠化或乾旱土地。亞洲有4億人生活在荒漠或乾旱土地上,且乾旱土地面積每年增加約2500平方千米。當然,乾旱土地並不意味着是貧瘠土地。

人類生產、生活、戰爭等活動,長期以來影響了自然的荒漠化過程。如超過承載力的過度放牧,導致植被損失和土壤侵蝕,難以恢復,而世界約一半的牛、1/3的羊、2/3的山羊在乾旱地區放牧;過度種植,導致養分喪失和水土流失;過度灌溉導致水分蒸發,而鹽分留在土中,形成的鹽鹼化土地也屬於退化土地。全球灌溉的耕地占了總耕地的17%,貢獻了世界40%的食物生產。但部分由於大水漫灌和鹽漬化,作物減產,導致約200萬公頃土地退化。

更嚴重的是,荒漠化和貧困相互加重,形成惡性循環。貧窮導致短期內對土地和自然資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開採。同時,荒漠化威脅食物生產、影響生物多樣性、影響政治穩定、導致移民等,又引發和加重了貧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荒漠化在110多個國家直接影響2.5億人的生活。受威脅的乾旱土地,覆蓋了40%的陸地面積,涉及了約20億人,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如南部非洲、中東、俄羅斯南部、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巴西北部、南美西部,甚至冰島等。荒漠化影響了16%的全球農業土地,中美洲75%、非洲20%和亞洲11%的農地嚴重退化。因為荒漠化,全球每年農作物損失估計為420億美元,主要在亞非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每年因荒漠化損失65億美元,非洲撒哈拉地區因為荒漠化導致其農村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3%。

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估計,全球一半的難民是環境難民。許多非法移民美國的墨西哥人,就來自乾旱地區。尼日爾1/6的人口因為荒漠化而遷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