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苗族剪紙

於 2020年8月30日 (日) 23:13 由 申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big>苗族剪纸</big>'''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意为“动物剪纸…”)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苗族剪紙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繡花紙」,苗語稱「西給港」、「西給榜」,意為「動物剪紙」和「花卉剪紙」。類型可分為革東和新民、新合兩種,手法主要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範圍涉及苗族神話傳說和自然界中花、鳥、蟲、魚、動物形象等,內容反映了苗族對遠古圖騰和自然的崇拜,蘊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藝術特徵。[1]

苗族是中國西南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寬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貴州和與之毗連的湘西、滇東、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區),有三萬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條件較差的大山區,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社會發展緩慢,保持着許多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繡中使用的剪紙花樣,在藝術上與刺繡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由於它不是獨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2] 苗族婦女們在刺繡中使用剪紙,歷史悠久,在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節中就有剪紙的敘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從「東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長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貴州)大遷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苗族歷史上的這次大遷徙,是民族性的集體大轉移,即使在這樣艱辛的環境,婦女們仍把針線、剪花當作十分重要的事項,可見剪紙(剪花)與刺繡早就成了一對孿生姐妹。[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