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椰子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椰子冠》根据曾季狸《艇斋诗话》记载,苏轼的《纵笔》诗传至京城,宰相章悖读到诗中的“报到先生春睡美”句,冷笑说,苏轼还这样快活吗?于是把他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这是绍圣四年(1097),苏轼六十二岁高龄时发生的事。苏轼再贬儋州,当然主要是因为绍圣四年朝廷再次普遍加重对元祐大臣的惩处,苏辙也于同时由筠州(今江西高安)远谪雷州(今广东海康境)。海南岛盛产椰子,苏轼用椰子酿酒,用椰子壳做帽子,并写了这首诗,表现了他不以远谪为意,而以“违时”自傲的精神。[1]
目录
原文
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注释
全丝:保全袁丝。汉代袁盎(字丝)被命为吴国相,侄子袁种说:“吴王骄横已久,你如果要严加治理,吴王不上告你,就会暗杀你。你只有整天饮酒,才能脱祸。”苏轼这里是以袁丝自喻,说老天爷为了保全我,故给我整天喝酒的机会。
仪:仪狄,传说是夏禹时善酿美酒的人。夏禹喝了他的美酒,说:“后代一定有人因酒亡国。”于是疏远仪狄,不再喝酒。
漉:过滤。自漉疏巾即以编织稀疏的头巾过滤酒。这是以陶潜自喻,据《宋书·隐逸传》载,陶潜每遏酒熟,就取头巾滤酒,滤毕,又把头巾戴上。
簪导:把帽子插戴在头发上。
短檐高屋帽:俗称东坡帽。据苏轼门人写的《师友谈记》载,当时的士大夫模仿东坡戴的筒高檐短帽,名叫子瞻样。
译文
为了保全我的性命,老天让我整天喝酒,椰子树能生味美的椰子酒,用不着酿酒的仪狄,我用头巾自己过滤,邀请酒友一起痛饮,剩下的椰子壳,交给专做帽子的匠师。帽子规格简单,模样古拙,大家争着观看。戴起来轻便安逸,感觉不到戴有帽子。还戴有一顶边缘短、帽筒长的高帽,东坡呵,你做的哪一件事不违背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