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花轿</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行 1: 行 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花轿</big>'''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花轿</big> '''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325548943,239626603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67&h=500 width="300"></center>
|[[File:|缩略 |居中|[ 链接]]]
+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8A%B1%E8%BD%BF&step_word=&hs=0&pn=29&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865865247%2C1872140332&os=1244639539%2C3476876754&simid=1865865247%2C1872140332&adpicid=0&lpn=0&ln=1710&fr=&fmq=167039852009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1.baiyewang.com%2Fimg1%2F4%2F602%2F898%2F9903898%2Fmsgpic%2F36343615.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1.baiyew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2990490%26t%3Daf851538cd8ce1ab8d31ad303bf9b52c&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llanblb_z%26e3B8aayj_z%26e3Bv54AzdH3Fp7rtwgllanblb&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MSw2LDUsNCw3LDgsOQ%3D%3D 来自 呢 ]</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行 17: 行 12:
 
| align= light|
 
| align= light|
  
 +
中文名;花轿
 +
   
 +
流行地区;中国
 +
   
 +
文化习俗;婚嫁
 +
   
 +
类 型;民俗文化
 +
   
 +
特 色;轿子
 +
   
 
|}
 
|}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ref>[ ], , --</ref>
+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 特殊]] 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ref>[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db21243ac9db212/ 花轿是什么意思|花轿的解释是什么 ], 百度 , 2022年7月12日</ref>
  
 
==简介==
 
==简介==
行 25: 行 30: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这一习俗,在现在的泰安市宁阳县沿汶河一带的村庄还十分盛行。
+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 大花轿]] ,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这一习俗,在现在的泰安市宁阳县沿汶河一带的村庄还十分盛行。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 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与二人抬的相差无异。到清朝末年,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轿,改用马车等车辆了。民国初期,由于从日本输入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比较轻便快捷,遂在民间广为使用,轿子逐渐被取代。
+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 花卉]] 、 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与二人抬的相差无异。到清朝末年,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轿,改用马车等车辆了。民国初期,由于从日本输入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比较轻便快捷,遂在民间广为使用,轿子逐渐被取代。
  
 
==硬衣式==
 
==硬衣式==
  
 花轿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制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
+
 花轿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制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在我国的南方[[ 地区]] 比较流行。
  
 
==软衣式==
 
==软衣式==
  
 软衣式花轿流行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它是在轿框的四周罩以红色的绫罗帷幕,这些红色的帷幕就叫做轿帏。
+
 软衣式花轿流行于我国的北方[[ 地区]] 。它是在轿框的四周罩以红色的绫罗帷幕,这些红色的帷幕就叫做轿帏。
  
 
==轿帏选材==
 
==轿帏选材==
  
 喜轿的轿帏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轿帏的选材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轿帏上面一般都绣着“禧”字、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富贵牡丹、事事如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织绣工艺极为精湛细腻,所绣的画面丰满而充实,图案非常生动、新颖。轿帏的材料和图案的颜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鲜艳、热烈,明亮夺目的颜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
 喜轿的轿帏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轿帏的选材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轿帏上面一般都绣着“禧”字、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富贵牡丹、事事如意等喜庆、吉祥的[[ 图案]] 。织绣工艺极为精湛细腻,所绣的画面丰满而充实,图案非常生动、新颖。轿帏的材料和图案的颜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鲜艳、热烈,明亮夺目的颜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明朝崇祯年间的花轿用蓝绸作幔,四角悬桃红色彩球。后来开始采用红色刺绣、织锦,后来又有用大红纱绸满绣的。
 
 明朝崇祯年间的花轿用蓝绸作幔,四角悬桃红色彩球。后来开始采用红色刺绣、织锦,后来又有用大红纱绸满绣的。
行 49: 行 54:
 
==花轿使用==
 
==花轿使用==
  
 花轿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举行婚礼。新郎如果去迎亲,多为骑马伴随,有时也可乘坐蓝、绿甚至红色的小轿子跟随。但因为婚礼尚未举行,传统上新郎新娘这时候不会同乘一轿。花轿多为4人抬,有的时候加2人替换,或者在前后打伞、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轿、新郎家下轿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有关的民俗仪式;但具体情况则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轿一般不可以空着,而是坐一名男孩,称为压轿孩。
+
 花轿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举行婚礼。新郎如果去迎亲,多为骑马伴随,有时也可乘坐蓝、绿甚至红色的小轿子跟随。但因为婚礼尚未[[ 举行]] ,传统上新郎新娘这时候不会同乘一轿。花轿多为4人抬,有的时候加2人替换,或者在前后打伞、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轿、新郎家下轿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有关的民俗仪式;但具体情况则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轿一般不可以空着,而是坐一名男孩,称为压轿孩。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轿,寡妇再嫁最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纸,称为彩轿。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轿,有些地方不能坐轿或者坐其他的轿。但总的来说,旧时女性一生最多只坐一次花轿,因此是很有特殊意义的经历。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轿,寡妇再嫁最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纸,称为彩轿。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轿,有些地方不能坐轿或者坐其他的轿。但总的来说,旧时女性一生最多只坐一次花轿,因此是很有特殊意义的经历。
行 55: 行 60:
 
==花轿之谜==
 
==花轿之谜==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经结婚登记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经结婚登记婚姻便受到[[ 法律]] 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搜捡史书,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时代。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即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可比。缘此,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便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
 搜捡史书,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时代。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 社会]] 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即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可比。缘此,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便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起源说一==
 
==起源说一==
  
 一说此风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违禁偷娶活动。东汉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儿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内进行,耻与异姓结亲。其中最称显贵而顽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与博陵崔氏、陇西与赵郡李氏这七大望族。唐元稹《[[会真记]]》述张生向崔莺莺求婚,崔母自矜博陵望族而瞧不起对方门第,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唐高宗时,出身寒族的李义府官居宰相,欲为儿子在这七大望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相为此怀怨,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从此这七大高门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的门路断绝了。然而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束缚,照样偷偷地议婚论娶,只因不敢公然冒犯天子诏令,便取消了车马送亲、却扇吹奏等一应公开热闹的排场,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男家结婚。对此,唐高宗和唐文宗又追颁过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以免这些人家瞒天过海,但都有效一时,风头过后,又见卷土重来。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了一种有身分的标志,连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贪慕虚荣而学样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废除,“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嫌其简陋,遂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日后再流变为花轿。从此,“花檐子”或花轿代表某种社会身分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舆论的认同和尊重,而诸如纳妾收房、寡妇再嫁等婚姻活动不得乘坐花轿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
 一说此风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违禁偷娶活动。东汉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儿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内进行,耻与异姓结亲。其中最称显贵而顽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与博陵崔氏、陇西与赵郡李氏这七大望族。唐元稹《[[会真记]]》述张生向崔莺莺求婚,崔母自矜博陵望族而瞧不起对方门第,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唐高宗时,出身寒族的李义府官居宰相,欲为儿子在这七大望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相为此怀怨,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从此这七大高门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的门路断绝了。然而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束缚,照样偷偷地议婚论娶,只因不敢公然冒犯天子诏令,便取消了车马送亲、却扇吹奏等一应公开热闹的排场,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男家结婚。对此,唐高宗和唐文宗又追颁过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以免这些人家[[ 瞒天过海]] ,但都有效一时,风头过后,又见卷土重来。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了一种有身分的标志,连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贪慕虚荣而学样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废除,“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嫌其简陋,遂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日后再流变为花轿。从此,“花檐子”或花轿代表某种社会身分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舆论的认同和尊重,而诸如纳妾收房、寡妇再嫁等婚姻活动不得乘坐花轿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起源说二==
 
==起源说二==
  
 一说此风源自北宋理学家程颐对传统送嫁婚仪的改革。相传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马”规矩,即女方用车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过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个月)后,倘相处和睦,夫家便留下车子,送还其马,叫“反(通返)马”。如果两人合不来,或因其他缘故导致婚姻难以维持,新娘便骑乘自家的马返归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从此不回夫家,准备离异。这种风气,自先秦传至唐宋,可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已嫁妇女的举止还是有一定自由的。
+
 一说此风源自北宋理学家程颐对传统送嫁婚仪的改革。相传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马”规矩,即女方用车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过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个月)后,倘相处和睦,夫家便留下车子,送还其马,叫“反(通返)马”。如果两人合不来,或因其他缘故导致[[ 婚姻]] 难以维持,新娘便骑乘自家的马返归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从此不回夫家,准备离异。这种风气,自先秦传至唐宋,可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已嫁妇女的举止还是有一定自由的。
  
 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都是理学宗师,认为婚姻当以终身夫妇才合“天理”,反对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颐晚年时,家里出了两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几,夫妻失和,骑马返归娘家;接着又是侄媳妇因丈夫暴卒,也骑着马一去不归,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颐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遗嘱:今后程家送嫁女儿,一概不用车马,男方须用“檐子”来迎娶,断绝“反马”之习;反之,程家娶亲,也照此办理,以此确保既嫁女子“从一而终”。程颐死后十多年,金兵内侵,中原骚乱,程家从洛阳迁居池阳,其后一直恪守祖训,所生女子,出嫁时一律坐“檐子”,夫死不归,“守节”终身。随着理学在南宋的兴盛,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渐为社会接受,“檐子”取代车马的迎亲习俗亦流行起来。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从此失去返归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们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巩固,俗谓“我是被你们家用花轿抬过来的”抗辩自卫之辞,就是以这种迎娶礼节为根据的。
+
 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都是理学宗师,认为婚姻当以终身夫妇才合“天理”,反对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颐晚年时,家里出了两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几,夫妻失和,骑马返归娘家;接着又是侄媳妇因丈夫暴卒,也骑着马一去不归,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颐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遗嘱:今后程家送嫁女儿,一概不用车马,男方须用“檐子”来迎娶,断绝“反马”之习;反之,程家娶亲,也照此办理,以此确保既嫁女子“从一而终”。程颐死后十多年,金兵内侵,中原骚乱,程家从洛阳迁居池阳,其后一直恪守祖训,所生女子,出嫁时一律坐“檐子”,夫死不归,“守节”终身。随着理学在南宋的兴盛,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渐为[[ 社会]] 接受,“檐子”取代车马的迎亲习俗亦流行起来。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从此失去返归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们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巩固,俗谓“我是被你们家用花轿抬过来的”抗辩自卫之辞,就是以这种迎娶礼节为根据的。
  
 
==起源说三==
 
==起源说三==
  
 还有一说,称此风源起宋高宗赵构的一场历险: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宁波流窜,途中遭金军拦截,冲出包围后,人已落单,惶恐间又被一片湖水挡住去路。眼看追兵将到,高宗准备投湖自尽。正巧,有个乡村姑娘在湖边浣纱,指着湖水对他说:“这里水浅,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气,我自有办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没至颈部,把头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气。那村姑旋将手上的白纱迎风一抖,撒向湖面,飘飘洒洒,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冲到湖边,四望不见高宗身影,喝问村姑是否见过高宗,村姑伸手胡乱指了一个方向,称高宗已经逃跑。金兵立即调转马头,朝着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远,姑娘收起白纱,把高宗搀上岸来,带他回家去换了衣服,并找船将其送到对岸。时隔两年,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站稳脚跟。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求寻访那个有“救驾”大功的村姑,结果无人出头领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四抬轿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鸾驾的一半规格,所以宁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们的花轿是“半副鸾驾”。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也学了样,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所以迄今还有一些老辈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轿叫“四明轿子”,这是因为宁波别称“四明”的缘故。
+
 还有一说,称此风源起宋高宗赵构的一场历险: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宁波流窜,途中遭金军拦截,冲出包围后,人已落单,惶恐间又被一片湖水挡住去路。眼看追兵将到,高宗准备投湖自尽。正巧,有个乡村姑娘在湖边浣纱,指着湖水对他说:“这里水浅,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气,我自有办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没至颈部,把头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 吸气]] 。那村姑旋将手上的白纱迎风一抖,撒向湖面,飘飘洒洒,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冲到湖边,四望不见高宗身影,喝问村姑是否见过高宗,村姑伸手胡乱指了一个方向,称高宗已经逃跑。金兵立即调转马头,朝着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远,姑娘收起白纱,把高宗搀上岸来,带他回家去换了衣服,并找船将其送到对岸。时隔两年,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站稳脚跟。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求寻访那个有“救驾”大功的村姑,结果无人出头领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四抬轿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鸾驾的一半[[ 规格]] ,所以宁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们的花轿是“半副鸾驾”。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也学了样,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所以迄今还有一些老辈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轿叫“四明轿子”,这是因为宁波别称“四明”的[[ 缘故]]
  
 上述诸说,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史料印证,但都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所以,新娘出嫁必坐花轿的真正原因,依旧是个待解之谜。
+
 上述诸说,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史料印证,但都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缺乏确凿的文字[[ 记载]] 。所以,新娘出嫁必坐花轿的真正原因,依旧是个待解之谜。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
<center>
 +
{{#iDisplay:g0812ivylfc|480|270|qq}}
 +
<center>乡村记忆--花轿</center>
 +
</center>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 ]]
 

於 2022年12月7日 (三) 15:43 的最新修訂

花轎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花轎

流行地區;中國

文化習俗;婚嫁

類 型;民俗文化

特 色;轎子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1]

簡介

轎子原名「輿」,最早記載見司馬遷的《史記》,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轎子了。晉六朝盛行肩輿,即用人抬的轎子。到後唐五代,始有「轎」之名。北宋時,轎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趙構南渡臨安(今杭州)時,廢除乘轎的有關禁令,自此轎子發展到民間,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並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製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着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帘、窗簾。這是最早的「彩輿」(即花轎)。

把轎子運用到娶親上,最早見於宋代,後來才漸漸成為民俗。那時,待嫁的女方在家裡打扮停當,凌晨,男方就會派來迎親的鮮艷的大花轎,這叫「趕時辰」。據說當天如有幾家同時娶親,誰趕的時間早,將來誰就會幸福美滿。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娶嫁篇》里有這方面的記述。這一習俗,在現在的泰安市寧陽縣沿汶河一帶的村莊還十分盛行。

古代花轎的種類及樣式繁多,因各地的習俗、貧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親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轎,罩轎子的帷子都選用大紅色的彩綢,並繡有富貴花卉、 丹鳳朝陽和百子圖等吉祥圖案,綴以金、銀色,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家境富貴之戶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轎,轎子的裝扮與二人抬的相差無異。到清朝末年,在當時的上海等大城市,許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轎,改用馬車等車輛了。民國初期,由於從日本輸入的人力車(俗稱黃包車)比較輕便快捷,遂在民間廣為使用,轎子逐漸被取代。

硬衣式

花轎有「硬衣式」和「軟衣式」兩種。硬衣式指花轎的全身都是木製結構,造型類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寶塔頂形。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比較流行。

軟衣式

軟衣式花轎流行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它是在轎框的四周罩以紅色的綾羅帷幕,這些紅色的帷幕就叫做轎幃。

轎幃選材

喜轎的轎幃有着極為鮮明的藝術風格,轎幃的選材非常講究,一般都選用紅色的綾羅綢緞等絲織品。上面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都被賦予了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講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轎幃上面一般都繡着「禧」字、金魚鬧荷花、丹鳳朝陽、麒麟送子、富貴牡丹、事事如意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織繡工藝極為精湛細膩,所繡的畫面豐滿而充實,圖案非常生動、新穎。轎幃的材料和圖案的顏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鮮艷、熱烈,明亮奪目的顏色烘托出婚禮喜慶熱鬧的氣氛。

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彩球。後來開始採用紅色刺繡、織錦,後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繡的。

花轎工藝

花轎選材要求既輕又有耐力,一般選用香樟、梓木、銀杏等木材,雕刻多是「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喜上眉梢」等喜慶吉祥的題材。花轎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採用了浮雕、透雕、貼金、塗銀、朱漆等裝飾手法,精美華麗,猶如一座黃金造就的佛龕。

花轎使用

花轎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舉行婚禮。新郎如果去迎親,多為騎馬伴隨,有時也可乘坐藍、綠甚至紅色的小轎子跟隨。但因為婚禮尚未舉行,傳統上新郎新娘這時候不會同乘一轎。花轎多為4人抬,有的時候加2人替換,或者在前後打傘、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轎、新郎家下轎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有關的民俗儀式;但具體情況則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轎一般不可以空着,而是坐一名男孩,稱為壓轎孩。

傳統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轎,寡婦再嫁最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紙,稱為彩轎。至於納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轎,有些地方不能坐轎或者坐其他的轎。但總的來說,舊時女性一生最多只坐一次花轎,因此是很有特殊意義的經歷。

花轎之謎

俗話說:「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確實,在傳統的婚姻禮俗中,一頂花轎最稱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禮,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經結婚登記婚姻便受到法律保護的今天,仍有許多新娘認為不坐轎車便算不上正式結婚——這種送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花轎的變體。

搜撿史書,用花轎迎娶新娘的禮俗,並非自古皆然。首先,「轎子」這種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現並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記載,已經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輿)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時代。在此以前,無論官民結婚,都用馬拉車輦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唐宋兩朝政府都頒布過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轎子的禁令,而只許皇帝和經他特許的高官老臣使用。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氣流行於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後,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後一直傳承下來。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變是怎樣發生的,便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起源說一

一說此風源起於唐代北方士族違禁偷娶活動。東漢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兒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內進行,恥與異姓結親。其中最稱顯貴而頑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與博陵崔氏、隴西與趙郡李氏這七大望族。唐元稹《會真記》述張生向崔鶯鶯求婚,崔母自矜博陵望族而瞧不起對方門第,正是這種狀況的寫照。唐高宗時,出身寒族的李義府官居宰相,欲為兒子在這七大望姓中娶個媳婦,竟到處碰壁。李相為此懷怨,便勸說皇帝下詔,禁止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時又派人重修《氏族志》,規定不論門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屬士流。從此這七大高門自為婚姻以保持「血統」的門路斷絕了。然而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束縛,照樣偷偷地議婚論娶,只因不敢公然冒犯天子詔令,便取消了車馬送親、卻扇吹奏等一應公開熱鬧的排場,改為天黑後弄一乘花紗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男家結婚。對此,唐高宗和唐文宗又追頒過禁止乘坐「檐子」的詔令,以免這些人家瞞天過海,但都有效一時,風頭過後,又見捲土重來。中唐以後,「檐子」迎親居然成了一種有身分的標誌,連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貪慕虛榮而學樣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廢除,「檐子」送嫁轉為公開,又嫌其簡陋,遂刻意裝飾,俗稱「花檐子」,日後再流變為花轎。從此,「花檐子」或花轎代表某種社會身分的觀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輿論的認同和尊重,而諸如納妾收房、寡婦再嫁等婚姻活動不得乘坐花轎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起源說二

一說此風源自北宋理學家程頤對傳統送嫁婚儀的改革。相傳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馬」規矩,即女方用車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過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於三個月)後,倘相處和睦,夫家便留下車子,送還其馬,叫「反(通返)馬」。如果兩人合不來,或因其他緣故導致婚姻難以維持,新娘便騎乘自家的馬返歸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從此不回夫家,準備離異。這種風氣,自先秦傳至唐宋,可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已嫁婦女的舉止還是有一定自由的。

程頤和其兄程顥並稱「二程」,都是理學宗師,認為婚姻當以終身夫婦才合「天理」,反對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頤晚年時,家裡出了兩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幾,夫妻失和,騎馬返歸娘家;接着又是侄媳婦因丈夫暴卒,也騎着馬一去不歸,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頤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遺囑:今後程家送嫁女兒,一概不用車馬,男方須用「檐子」來迎娶,斷絕「反馬」之習;反之,程家娶親,也照此辦理,以此確保既嫁女子「從一而終」。程頤死後十多年,金兵內侵,中原騷亂,程家從洛陽遷居池陽,其後一直恪守祖訓,所生女子,出嫁時一律坐「檐子」,夫死不歸,「守節」終身。隨着理學在南宋的興盛,這種「從一而終」的觀念漸為社會接受,「檐子」取代車馬的迎親習俗亦流行起來。其後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從此失去返歸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們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鞏固,俗謂「我是被你們家用花轎抬過來的」抗辯自衛之辭,就是以這種迎娶禮節為根據的。

起源說三

還有一說,稱此風源起宋高宗趙構的一場歷險: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寧波流竄,途中遭金軍攔截,衝出包圍後,人已落單,惶恐間又被一片湖水擋住去路。眼看追兵將到,高宗準備投湖自盡。正巧,有個鄉村姑娘在湖邊浣紗,指着湖水對他說:「這裡水淺,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氣,我自有辦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沒至頸部,把頭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氣。那村姑旋將手上的白紗迎風一抖,撒向湖面,飄飄灑灑,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衝到湖邊,四望不見高宗身影,喝問村姑是否見過高宗,村姑伸手胡亂指了一個方向,稱高宗已經逃跑。金兵立即調轉馬頭,朝着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遠,姑娘收起白紗,把高宗攙上岸來,帶他回家去換了衣服,並找船將其送到對岸。時隔兩年,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站穩腳跟。隨後便傳旨寧波府,要求尋訪那個有「救駕」大功的村姑,結果無人出頭領功。高宗特下聖旨一道:今後凡是寧波女子出嫁,特許乘坐四人抬槓的轎子。四抬轎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鸞駕的一半規格,所以寧波人以後一直自誇他們的花轎是「半副鸞駕」。後來其他地方的人也學了樣,這個風俗就此傳了下來。所以迄今還有一些老輩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轎叫「四明轎子」,這是因為寧波別稱「四明」的緣故

上述諸說,雖然或多或少有些史料印證,但都以民間傳說為依據,缺乏確鑿的文字記載。所以,新娘出嫁必坐花轎的真正原因,依舊是個待解之謎。

參考來源

鄉村記憶--花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