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花蚶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文名:血蛤

别 名:金钱蛤

拉丁学名:Tegillarca granosa

二名法:Tegillarca granosa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纲

亚 纲:异齿亚纲

科:紫云蛤科

属:血蛤属

种:血蛤

血蛤, 又名泥蚶花蚶,是一种贝类海洋生物,生长在滩涂里。在东南沿海地带,经开水烫几秒之后就可以吃,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所以称之为血蛤,东南亚江浙广东福建沿海一带认为这个东西很滋补,补血。 [1]

目录

血蛤介绍

血蛤 本草纲目记载:血蛤(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我国食用蚶子历史也很久远,蚶肉肉嫩润滑,鲜美异常,入馔味佳,令人垂涎。烧时不宜多煮,宜快速烹制,否则易老涩难嚼,寡淡少味。我们这里的主要的烹制方法是将蚶子洗净。将沙锅置于旺火上,将清水烧沸,放入蚶子略烫,待壳欲开时即捞起。葱末、绍酒、姜末、酱油、胡椒粉、香油、米醋蘸而食之。

血蛤形态特征

血蛤 贝壳较厚,呈卵圆形。放射肋粗壮,约18~21条,肋上具明显的颗粒状结节。壳顶突出,壳表白色,被褐色薄皮,韧带角质,黑色。铰合部直,齿细密。个体较小,一般壳长3~4厘米,在泰国,有的壳长达7~8厘米。外套膜左右对称,除在背部愈合外,其余全部游离。分三层,内层发达,边缘呈波纹状。后闭壳肌大,前闭壳肌小。足呈斧刃状,肥大。鳃位于足部的两侧,具呼吸和滤食功能。消化系统由口、上下唇、内外唇瓣、食道、胃、胃楯、肠、直肠、肛门构成(图2)。泥蚶血液含血红素,呈红色。

血蛤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至浅海的软泥海底,多在潮流畅通、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栖息。一般泥层埋深约0.5~1厘米,蛤苗(壳长0.3~0.5厘米)在泥层中仅潜埋0.1~0.2厘米。

血蛤 血蛤为广盐性贝类,在海水比重1.008~1.022之间均能正常生活,比重1.015~1.018时更适于它的生长和繁殖,比重低于1.004时则会窒息死亡。对温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在泥温0~35℃条件下均能正常生活,高于35℃时,出现麻痹状态,40℃时则出现死亡,0℃以下出现冻伤。耐干露能力极强,在气温5~10℃可耐干露28~30天。因此,苗在长距离运输中,成活率极高。

成体营埋栖生活,但其稚贝则营附着生活。用足丝附着在表层泥土中的砂粒上。因此,苗多发生在半砂半泥的海滩上。壳长达0.1~0.2厘米以后,足丝消失改营埋栖生活;但在底质较硬的砂泥海滩上,壳长0.3~0.5厘米的泥蚶仍有附着能力。无出入水管,仅在泥滩表层形成相连接的两个水孔,进行海水交换和摄食。因而成蚶适宜生活在中、低潮区。尤以中、低潮区交界处数量最多。

血蛤区别

血蛤(gé)是南方的一种海鲜,宁波、舟山、温州乐清湾、台州温岭、福建、两广很多都吃。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那天,带着煮好的血蛤上山祭祀祖宗。血蛤和北方的雪蛤(há)(蛤蟆油)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 这个可千万不要弄混了,很多地方都以为 血蛤=雪蛤,其实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和所有滤食性动物一样,由于血蛤(毛蚶)的生活环境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未经过严格杀菌消毒的血蛤(毛蚶)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仅仅几秒到十几秒的加热,无法杀灭细菌,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发,就是因为半生食用血蛤(毛蚶)引发,据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统计:1988年全市甲肝报告发病数为34万例,死亡人数由于特殊时期封锁消息难以查证,创出了世界甲肝流行新的历史记录。所以,极度不建议为了鲜嫩食用半生血蛤,血蛤(毛蚶)需要绝对煮熟后方可食用。

血蚶与毛蚶其实很好区别,血蚶体内有汁似血,蚶肉呈鲜红色,民间以为是“血肉丰满”之物,视为大补。补不补不好说,不过血蚶的确有化痰、治胃酸过多之效,还能解酒。《本草纲目》也道:血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早先年,路桥女人坐月子,时兴吃血蚶,说是能补血。玉环人视血蚶与血蚶酒为滋补佳品,将血蚶放进滚热的黄酒里,稍一烫,血蚶就有六七分熟,就可食用。吃了血蚶,黄酒也要一饮而尽。六七分熟的血蚶味最佳,掰开后血汁横流,若烫的时间太长,血蚶壳全张开,壳里的血都流光了,肉缩成一小结,苍黄干瘪,老涩难嚼,寡淡少味。

参考来源

  1. 花蚶,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