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芬蘭正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芬蘭正教會(芬蘭語:Suomen ortodoksinen kirkko,瑞典語:Ortodoxa kyrkan i Finland),是東正教的一個自治教會,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和芬蘭福音信義會是芬蘭兩個國教會之一。

芬蘭正教的歷史源於中世紀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時期在卡累利阿的傳教活動,直到1923年它仍然隸屬於俄羅斯正教會。目前有三個教區,59,000名信徒(占全國人口1.1%),集中在首都赫爾辛基。

基督教信仰普遍接受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教義[1],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為同尊同榮的上帝[2]

簡介

基督教最晚在12世紀初由西方(公教)和東方(正教)傳入芬蘭。在芬蘭出土了一些最古老可以追溯至12世紀初的十字架,形式與諾夫哥羅德和基輔的相似。正教的堂區最西可抵達芬蘭中部、塔瓦斯蒂人聚居的塔瓦斯蒂亞。

芬蘭語中一些基督教用語中的核心概念被認為是由古俄語而來,而後者又承襲自中古希臘語。當中的例子有司鐸(pappi), 十字架(risti)和聖經(raamattu)。但是這個假設仍存爭議。

十三世紀中期兩個擴張中、同時代表兩種不同基督信仰的的國家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爆發了不可避免的衝突。東方和西方的統治範圍在1323年簽訂的《內特堡和約》被確定下來。卡累利阿被明確劃入諾夫哥羅德和正教的領土。

在1917年,芬蘭脫離俄國獨立以後不久,芬蘭的正教會宣布自俄國教會自治。在1919年頒布的第一部憲法中,正教被賦予與信義會同等的地位。

1923年,芬蘭教會完全脫離俄羅斯正教會,改為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成為一個自治教會,同時改為為採用格里曆。其他改革包括教會用語從教會斯拉夫語改為芬蘭語,教座亦由維堡遷至索爾塔瓦拉。

二次大戰前,芬蘭大部分正教徒居住於卡累利阿。由於戰爭的緣故,被劃入蘇聯地區的居民被遷至國內其他地區。1940年瓦拉姆修道院關閉,並在1941年在芬蘭邊界內重開。稍後,被劃入蘇聯範圍內的卡累利阿和佩琴加地區的修道者也遷至新瓦拉姆修道院(瓦拉莫修道院)去。位於卡累利阿地峽基文納帕的林圖拉女修院的修女也被遷出,並於1946年重建。

1950年代新的教堂落成,新的堂區網絡也建立起來。在維堡和索爾塔瓦拉被蘇聯占領以後,大主教教座遷至庫奧皮奧,而維堡的主教教座遷至赫爾辛基。1979年成立了第三個教區——奧盧教區。

二次大戰後,由於卡累利阿人離鄉背井,流散於以信義宗為主的芬蘭,芬蘭正教徒人數逐漸下降。混合婚姻日益普遍,所生育的孩子通常以主流的方式受洗。但1970年代以來,突然出現了一股「浪漫主義」運動,對正教會表示肯定,尤其是正教當中的神秘主義、禮儀中的視覺之美、聖像和比估義宗對基督信仰有更為深邃的看法。因此,正如公教在英格蘭的情況一樣,歸宗於正教近乎成為一種風尚,信眾人數亦開始增加。

同時卡累利阿和全芬蘭大主教保祿推行禮儀改革,給予平信徒在禮儀中有更大的參與,使禮儀公開化(過去禮儀中有一段時間司祭在帷幕內舉行禮儀)和更為可見。他也強調信友經常參與聖餐的重要性。

視頻

芬蘭正教會 相關視頻

63講三位一體的教義-歷史中的三位一體的教義
世界三大宗教的有趣歷史,你知道嗎

參考文獻

  1. 正確認識基督教教義,搜狐,2020-01-14
  2. 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搜狐,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