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艾軒老先生文集刊傳上以揄揚其問學下則得佛

艾軒老先生文集刊傳上以揄揚其問學下則得佛

來自搜狐新聞 的圖片

作品名稱:艾軒老先生文集刊傳上以揄揚其問學下則得佛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陳藻

艾軒老先生文集刊傳上以揄揚其問學下則得佛南宋經學家、文學家陳藻的作品之一。

陳藻(1151-1125),字元潔,出生於長樂,後移居福清海口鎮橫塘,南宋經學家、文學家。陳藻曾把自己讀書處稱為「樂軒」,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號。[1]

目錄

正文

其一

老艾先生歿,駸駸四紀年。 衣冠常嘆惜,文字合刊傳。 東巒乃猶子,遺藁掇拾全。 網山雖上足,無刀堪雕鐫。 從游今殆盡,錄藏多散扣。 裔孫韙君應,發憤起收編。 甲集且流布,俸微艱得錢。 晚春題壁去,名姓輝藍田。 制錦增廩給,乙丙尋踵前。 搜羅必盈十,但祝君高遷。 我老不可待,權輿已欣然。

其二

夫子刪詩去,流年近二千。 何人悟芣莒,此老獨遺筌。 活鯉收入袖,化龍騎上仟。 傍看休發問,無語堪相傳。 假令托忠恕,投塊答僧禪。 依前提出後,未誰知的然。 給還上手契,各認落江田。

其三

蚤歲過主融,悟逢陳叔盥。 曾待艾翁來,國風話長短。 忽聽誦采蘋,玉川茶八碗。 因入網山門,多舍莆陽館。 今喜文集行,源流心事滿。 頭顱七十六,見此抑何緩。 百為信有侍,立志如君罕。 良晤向三山,匯緣非偶款。

原題】:

艾軒老先生文集刊傳上以揄揚其問學下則得佛家以法布施之意前後數君子有是志而不果今日薄西山幸一見此喜成古風三篇以賀後來之有作者且述下悰雲[2]

作者簡介

陳藻師從林光朝的高徒林亦之,是林光朝的再傳弟子[3],歷史上將此三人並稱「城山三先生」。據林希逸《樂軒集序》中所述,在早年師從林亦之學習時,陳藻就展現出了對典籍的過人悟性。陳藻「明理究學,浩然自得」,深得林光朝精髓。林光朝對陳藻「接之如孫」,視其為自己學術的繼承人。而陳藻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自光朝沒,門人或更他師,獨(林)亦之、(陳)藻篤守不悔」。陳藻的復傳門人林希逸,還成為南宋末期閩學傳承的一位重要人物。

陳藻卒年七十五,以布衣終身。林希逸敬師如父,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向朝廷奏請,薦其賢,由朝廷追授陳藻功迪郎,賜諡「文遠」(《宋史》卷四五)。2008年,陳藻墓碑在福清海口鎮城裡村後塘自然村被發現。墓碑多有殘缺,依稀可見中間刻有「宋樂軒陳先×」,左下角依稀可辨「門人從士郎新平海軍節度推官林希×」等字樣。從文意可以判斷,這塊石碑是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林希逸為其先師陳藻所立。

個人成就

陳藻著作由其學生、艾軒學派第三代傳人林希逸編成《樂軒集》,劉克莊作序,共八卷,共收詩三卷三百餘首,文五卷五十八篇,現存有清乾隆嘉善曹氏二六書堂刻本、《四庫全書》本。《宋史藝文志》還記載,其與林希逸合撰了《春秋三傳正附論》十三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