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色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色調

色調,指的是一幅畫中畫面色彩的總體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同顏 色的物體或被籠罩在一片金色的陽光之中,或被籠罩在一片輕紗薄霧似的、淡藍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黃色所籠罩;或被統一在冬季銀白色的世界之中。這種在不同顏色的物體上,籠罩着某一種色彩,使不同顏色的物體都帶有同一色彩傾向,這樣的色彩現象就是色調。[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色調 [2]

外文名 tone

拼音 sè diào

注音 ㄙㄜˋ ㄉㄧㄠˋ

基本解釋

1. [tone]∶指畫面上表現情感的設色及其濃淡。

古老大理石的柔和色調。

2. [hue colour of music,painting,writing,etc.]∶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這篇小說色調明朗。

引證解釋

1. 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感情所使用的色彩和色彩的濃淡。如:暖色調;寒色調。

2. 顏色;神色。

茅盾《子夜》十四:"吳蓀甫淡淡地一笑,做出'姑妄聽之'的神氣來,可是一種猶豫不決的色調卻分明在他眼睛中愈來愈濃了。"柳青《銅牆鐵壁》第五章:"另一個穿了一件色調褪得灰白、又補了好幾塊補釘的軍衣布衫。"

分類

光源

同樣的物體如果在暖色光線照射下,物體就會統一在暖色調中;如果在冷色光線照射下,物體又會被統一在冷色 調中。當光線帶有某種特定的色彩時,整個物體就被籠罩在這種色彩之中。在戲劇舞台上,不同顏色的燈光對舞台色調的影響就是光線決定色調最明顯的例子。

固有色

物體固有色對色調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說固有色是決定色調最基本的因素。例如:一片山林在春天時呈現出一片嫩綠的色調;而秋天則呈現出一片迷人的金黃色調,冬天葉落草枯則呈現出一片灰褐色調。這些色調的變化,主要取決於物體本身固有色的變化。我們說某幅畫是綠色調、藍色調、紫色調或黃色調的,指的就是組成畫面物體的固有色,就是這些占畫面主導地位的顏色決定了畫面的色調。

繪畫

(1)單色調是指只用一種顏色,只在明度和純度上作調整,間用中性色。這種方法,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傾向。如採用單色調,易形成一種風格。我們要注意的是中性色必須做到非常有層次,明度係數也要拉開,才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2)調和調:鄰近色的配合。這種方法是採用標準色的隊列中鄰近的色彩作配合。但易單調,必須注意明度和純度,而且注意在畫面的局部採用少量小塊的對比色以達到協調的效果。

(3)對比調:易造成不和諧。必須加中性色加以調和。

注意色塊大小、位置,才能均衡我們的布局。注意:在調和色彩中要注意間用中性色。必須明白的是:近的純由遠的灰襯托,明的純由暗的灰襯托,主體的純由賓體的灰襯托。

服裝

簡單說來,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覺,色彩會給人冷和暖、膨脹和收縮、輕和重、柔和與堅硬、華麗與樸素、興奮和沉靜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人,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合,我們需要不同的感覺。

選擇合適色彩方法:用中性色與基本色相配合,是最容易找到色彩平衡的一種。衣櫥里的服裝色:一類是基本色,一類是中性色。

中性色:的衣服是組成衣櫥的基礎。中性色和什麼色都配得起來,反覆穿也不會讓人討厭。暗的(深的)中性色用於冬季服裝,淺的中性色用於夏季服裝。以黑白灰為主。

中性色:黑色、藏青、灰色、綠棕色、駝色、深棕色、褐色、茶色;白色、淺灰、淡米黃、淡玫瑰紅、淡藍色、淺土黃、金黃色、乳白色、紅灰、肉色等。

基本色:深紅色、紅色、群青、綠色、墨綠色、紫紅、草綠、朱紅、淺紫、淺朱紅、血牙色等。

稍微深入一點來介紹服裝的色彩,我們就要談談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三屬性:色相、純度、明度。

色相:色彩的相貌、長相,也可以說是區別色名稱。紅色、黃色、綠色等。

明度:色彩明暗深淺的差異程度.白色最高,黑色最低,黃色最高,藍紫色最低.在明度對比中,最好的方法是把顏色劃分為三個大的明度基調,即高調、中調、低調,然後再根據需要進行組合、搭配.當其中任何一個高明度和低明度的顏色相配合時,可產生強烈、醒目、明快的感覺,當顏色為黑和白或黃和紫時,其對比效果最強烈.

純度:又叫彩度,它是指色彩飽和的程度,或是指色彩的純淨程度.在純度的對比中,一般的做法是:純度低的顏色面積大於純度高的顏色面積,如果這種比例顛倒過來的話,即讓純度高的顏色為主要色,純度低的為點綴色,其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壓抑。

配色的同一和近似原則:

無論多少個顏色相配,在色相、明度、純度這三個要素中,只要給予它們同一性質,也就是說只要賦予這些顏色同一個要素,馬上就可以得到協調的效果。

1、選擇明度相近的顏色:淺灰與淡黃,柔和的效果。黑色與褐色,厚重的感覺。

2、選擇純度相近也能取得協調節器的效果:黃橙與黃色、綠色與藍色。

3、如果你用色相相近的幾顏色搭配,遠比採用其他兩個要素配色更容易取得配色的和諧。比如,紅色與橙色相配可以顯得熱烈,黃色與綠色相配可以顯得生機勃勃。

客觀地說,每個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某種色彩的偏愛,凡被一個人偏愛的顏色,這個顏色通常和他自身的膚色相和諧。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偏愛的顏色中去充分發揮,向鄰近的顏色延伸,那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和自己顏色相協調的色彩系列,利用這一系列色彩來搭配自己的服裝,再顧及自己的性格、體形,最後必然會取得理想的穿着效果。實際上,這就是最適合你的色彩風格,也就是你個人着裝的色彩風格。

如果喜歡黃褐色一類,由淺及深可以是這樣的:米色、米黃色、淺黃色、黃色、豆沙色、駝色、咖啡色、褐色。也可以和中性色相配:黑白灰都可以。不同的面積大小,會有不同的效果。然後再用小飾物點綴對比類色彩:紅色、綠色等你所需要的顏色都可以用的。

運用

色調:

輕快玲瓏色調。中心色為黃、橙色。地毯橙色,窗簾、床罩用黃白印花布,沙發、天花板用灰色調,加一些綠色植物襯托,氣氛別致。

--輕柔浪漫色調。中心色為柔和的粉紅色。地毯、燈罩、窗簾用紅加白色調,家具白色,房間局部點綴淡藍、有浪溫氣氛。

--典雅靚麗色調。中心色為粉紅色。沙發、燈罩粉紅色,窗簾、靠墊用粉紅印花布,地板淡茶色,牆壁奶白色,此色調適合少婦和女孩。

--典雅優美色調。中心色為玫瑰色和淡紫色,地毯用淺玫瑰色,沙發用比地毯濃一些的玫瑰色,窗簾可選淡紫印花的,燈罩和燈杆用玫瑰色或紫色,放一些綠色的靠墊和盆栽植物點綴,牆和家具用灰白色,可取得雅致優美的效果。

--華麗清新色調。中心色為酒紅色、藍色和金色,沙發用酒紅色,地毯為暗土紅色,牆面用明亮的米色,局部點綴金色,如鍍金的壁燈,再加一些藍色作為輔助,即成華麗清新格調。

搭配:

1、具有"陽光味"的黃色調會給人的心靈帶來暖意,向北或向東開窗的房間可嘗試運用。

2、看慣了統一的色調,想來點新的變化?何妨採用活潑的色彩組合,粉紅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樣色系組合的窗簾、沙發、靠墊,委婉而多情。

3、冷灰色通常給人粗糙、生硬的印象。在寬敞而光線明媚的房間,大膽選用淡灰色,反而會讓您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為素淨高雅。不過別忘了穿插一些討人喜歡的顏色,一瓶鮮花,一組春意盎然的靠墊,使房間多了一分生機與活力。

4、藍色有鎮定情緒的作用,非常適合富有理智感的人選擇。但大面積的藍色運用,反而會使房間顯得狹小而黑暗,穿插一些純淨的白色,會讓這種感覺有所緩和。

5、灰綠色具有懷舊的個性。粗線條的運用顯現出牆板本身的條紋與疤結,使懷舊的味道得以延伸。

6、橙色系時時散發着水果的甜潤,適合搭配柔軟的家飾來強調這種自然的溫馨。為使房間不過於輕浮,主人選擇黑色的鐵藝沙發、角櫃,甚至門板與畫框,再甜蜜的氣氛中張顯成熟的個性。

我們常常會聽說:某某今天穿的那件衣服顏色真好看,或者說,某某今天的那件衣服顏色不好看。但同是這樣一件衣服,如果她換一種穿法,比如配上不同的下裝,或是加上一條合適的圍巾,看起來效果又會全然不同。其實,本沒有不美的顏色,只有不美的搭配。

低調高調

主要指色調中顏色的明度和亮度的對比。在對一幅畫的色調進行構思設計時,同樣是綠色調可以有高調和低調之 分,同樣是冷色調或暖色調也可以有高調和低調的區別。

高調繪畫的色彩亮度高,色彩之間的明度對比弱(明暗反差小),畫面特點是清淡、高雅、明快。而低調繪畫在色彩上用色濃重、渾厚、亮度低,色彩的明暗對比強烈,畫面特點深沉、結實,富於變化。色彩明暗對比的不同能夠創造出豐富的色調變化。

以上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着繪畫中色調的形成與變化,在實際繪畫過程中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響和作用,我們要學會利用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來為我們的繪畫服務。光源、冷暖、固有色、明暗對比這些因素是我們學習掌握色調的中心問題。

基本含義

色調是指物體反射的光線中以哪種波長占優勢來決定的,不同波長產生不同顏色的感覺,色調是顏色的重要特徵,它決定了顏色本質的根本特徵。

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而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顏色的概括評價。色調是指一幅作品色彩外觀的基本傾向。在明度、純度(飽和度)、色相這三個要素中,某種因素起主導作用,我們就稱之為某種色調。一幅繪畫作品雖然用了多種顏色,但總體有一種傾向,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等。這種顏色上的傾向就是一副繪畫的色調。通常可以從色相、明度、冷暖、純度四個方面來定義一幅作品的色調。

色調在冷暖方面分為暖色調與冷色調:紅色、橙色、黃色--為暖色調,象徵着:太陽、火焰。藍色--為冷色調,象徵着:森林、大海、藍天。黑色、紫色、綠色、白色--為中間色調; 暖色調的亮度越高,其整體感覺越偏暖,冷色調的亮度越高,其整體感覺越偏冷。冷暖色調也只是相對而言,譬如說,紅色系當中,大紅與玫紅在一起的時候,大紅就是暖色,而玫紅就被看作是冷色,又如,玫紅與紫羅藍同時出現時,玫紅就是暖色。

參考來源